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一条规则最近几年正在中国电视界悄悄流行,这就是电视栏目的“末位淘汰制”。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去年下半年《电视你我他》栏目被通知取消,就是因为收视率低。央视2005年第三季度节目收视率报告也显示,《华夏文明》和《地球上的故事》因连续两季度处于最低排名而遭淘汰,《军事天地》、《让世界了解你》、《电视诗歌散文》、《文化访谈录》、《小崔说事》等栏目,因收视率降低被“黄牌”警告。嗬几年《读书时间》、《朋友》等栏目停播,也是收视率惹的祸。据说这种“末位淘汰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因此,全国各地电视台竞相效仿,制片人如坐针毡,难以安宁。这种简单的处理栏目的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3.
闫循华同志在报社做过10多年的记,写下大量通讯报道和化评论;这几年他离开记岗位成为一个部门的主任以后,写作就不再是“任务”而是爱好了,虽然写作大量减少,但心态却更为自由了。在这种心态下,他的发现便更为独特,思考更见深入,字也更加精致华采、深厚自然了。最近他把这些散结集为《边走边看》出版。我读完以后,便有了一些很想说的话。  相似文献   

4.
萧云儒 《今传媒》2006,(3X):26-26
读了薛保勤的《我在悉尼当“部长”》这本书,你由不得会说:保勤真是个勤快人,勤快真是人生一宝呀。保勤年轻干练,活力充沛,尤为勤快,腿勤、手勤、脑子勤。这些年岗位变换频频,从来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争状元。且不说,他担任《中国青年报》记期间所发表的大量的新闻作品,从他出书的轨迹就可以看出来:在团省委做青年工作,写了关于青年道德修养的《善孰调省纪检委工作,又主编了反腐倡廉方面的好几本书;主编《党风与廉政》杂志,则从战略上思考陕北生态农业建设,写了《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并拍成电视政论片,获得全国奖,几年前去了一趟日本,回来就写了一本10多万字的《现实、未来与人》,你别以为这是一般的见闻性游记,不,而是一本对日本教育状况有深度的调查报告,思考和建议都很切实。这次去了澳大利亚,又给我们拿出了这本10来万字的《我在悉尼当“部长”》  相似文献   

5.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6.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罗岗 《新闻记者》2005,(10):44-44
现在新闻调查类节目已经变得非常有“权力”,我说的“权力”意思是,当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来谈论中国社会的变化时,许多依据都是从新闻调查类节目中获得的。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有人甚至批评说知识分子了解中国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媒介,一个是以前的《南方周末》,还有一个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8.
自1897年11月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我国的报纸副刊已走过了百余年的漫漫长路。这期间副刊经历了多次内容、形式和功能的转变,研究报纸副刊的专家学者也把这一百多年的副刊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消闲报》创于U至“五四”时期;“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1]。  相似文献   

9.
读《论语》,最佩服孔夫子对待学习的诚实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人本来就该这样,可他跟着又来一句“是知也”.一下就把这句话上升到理论高度。后面的“知”为“智”,是说这才叫明智。  相似文献   

10.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3):30-30
曾经帮《青年记者》向一个学者约一篇稿子,没想到他却“迂”得让人吃悚竟然以刊物不是“核心期刊”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他“核心”崇拜的毒中得很深,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青记”的不了解。其实,《青年记者》在我周围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的朋友和师长们眼里,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12.
王佩 《档案管理》2005,(6):92-92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睛的头巾。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说我是文化人,原来是在…  相似文献   

13.
“深喉”费尔特成功隐身了30年,包括政府在内,从没人能确知他就是《华盛顿邮报》记的“线人”,这几乎得完全归功于记们的“就是不说”。对这种“有权拒绝透漏消息来源”的所谓“记特权”的法律争议,始终没停息过,但大约还是认同多。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这个“就是不说”的“特权”,打从中国记远祖的时候,职业律条就曾经这么定过,原来并不是美国的发明。  相似文献   

14.
碎雨 《青年记者》2004,(11):36-37
如果给《聊城日报》的总编高文举画一幅漫画肖像,我想,一定要用粗黑的碳笔。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长方形的面部轮廓,浓密的黑发,接下来只消画上两个大大的粗黑的正方形眼镜框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与高文举总编几次简短谋面之后对他的印象:沉稳、豪爽,还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敏锐。一个仲秋的午后,风尘仆仆的我和为了赶回接受采访而同样风尘仆仆的高文举总编辑,在他宽敞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谈话。这时,他刚刚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5.
张国宁 《今传媒》2006,(11X):35-35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申仍荻益匪浅。 “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会展,以及广播电视、街头广告、标语牌、街名地名等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写错印错的错别字、杜撰或歪用成语为广告产品捧场、以及语法不通等诸如此类的错误加以校改,指出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及其贻害等等。小专栏大多为一二百字的短,字通俗流畅,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可以读,与各行各业都有关系,如能经常阅读,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学学"希望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女人比男人多活四年半》——这则标题醒目地放在5月20日《武汉晨报》头版二奈的位置。读罢报道,我突然想,要是在有些报纸编辑手里,说不定会突出其抢眼的“卖点”,把标题做成《武汉男人比女人少活四年半》,这岂不刺激得多?  相似文献   

17.
经历了近百年前的那场白话运动之后,言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提倡用白话写作,这是当年“五四”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目共睹,其影响是深远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到今天,白话的写作与阅读确实已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但也没有人敢说,用言写就的那些字从此就成了历史的垃圾,或只是某些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相反。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之古,仍然令我们受用不尽。当我们不经意间念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不可谏,来犹可追”这些精妙的词句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用一种古老的沿体追寻着千百年前古人的一缕幽思。古离我们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8.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19.
李斌 《青年记者》2007,(15):50-51
风友炮轰朱军,说朱军的绝招就是哭。我的看法是,朱军“哭”是一种主持艺术,或者说是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人生》前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默罗,二战期间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这就是伦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站在被德军轰炸后的废墟前,用略显抽注的颤音向观众们播报,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的时空里面,调动观众情绪、吸引观众注意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煽情。  相似文献   

20.
陈尚忠 《今传媒》2006,(9X):32-33
1986年,李庄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年68岁。他当时是退居二线。他对夫人培蓝和孩子们表示,退就完全彻底退。何谓“完全彻底退”?他用行动表明,首先是完全彻底地把党和人民曾交给自己掌握和使用的那部分权力交回给党和人民,连交权后全力运转的惯性驱动都自觉加以警惕。他说绝不能以“发挥余热”对新领导及报社的工作有半点干扰和麻烦。他还说也不要因不甘寂寞去“发挥余热”,“在这里挂个社会闲职,那里兼个团体闲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