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鲁 《编辑之友》1995,(3):36-38
作为编辑家的徐迟徐鲁【武汉】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  相似文献   

2.
诗人曾卓     
诗人曾卓有一个突出的额头。或者说,一个很特别的前额。这是一个诗人的额头,是诗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思想者,曾经有人以此为题给他拍摄过照片。而他同时是古道热肠的一个人,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因为热心肠,他最肯帮助人。他曾经为老年徐迟找了一位助手,使得徐迟在晚年多了一分快乐。也因为热心肠,我也才能经常地向他请益。《闻一多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需要有专家的推荐意见,因为近便,也因为闻一多是诗人他也是诗人,我想到了曾经拜访过的他。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知  相似文献   

3.
1938年5月,二十四岁的青年诗人徐迟作为流亡文人挈妇将雏随戴望舒全家从上海逃难到香港。1942年,徐迟又从香港来到重庆。他在歌乐山的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名叫蒙子树的小村子里借住了一年时光。在这富有田园之美的很诗意的乡间,徐迟做成了自己平生颇为惬意的几件事。一是写出了一本《诗的诞生———一个美学的尝试》的诗论著作。第二件事,便是他受雅典娜女神的招引,完成了世界文学翻译的一个创举,即首次用汉语诗体的形式选译了荷马史诗之一的《伊利亚特》。他一共译了十五个片断,共七百余行,书出版时题名为《依利阿德选译》。而同时做成的第三…  相似文献   

4.
多次听人说到“温源宁”这个名字。听张中行说过,听徐迟说过,听毕奂午说过,听曾卓和田野说过。可惜一直没读到温源宁的书。 今年春上,过江去看曾卓老师时,他送了我一些书,又借给我一些书看。其中有一薄薄的小册,使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簿册,原来正是温源宁用英文写成,诗人南星译成中文的那本著名的小书《人物剪影十七幅——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5.
因为编选《徐迟文集》第六卷(文论卷)的需要,徐迟将他珍藏的一册50年前(重庆美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的《美文集》交给了我。当然,用完后还要还给他的,而他也是要还给另一个人——他的老朋友、华裔法籍的画家赵无极的书的扉页上盖着一个刻有“赵无极藏书”的圆形印章。  相似文献   

6.
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音乐评论、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传记等体裁.这些作品已编辑成《徐迟文集》12卷,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7.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8.
难忘徐迟     
陆潜 《编辑学刊》2001,(6):78-79
1996年冬日,一颗璀璨的巨星在我国文坛瞬间消失--他便是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诗人徐迟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徐迟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作的诗、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和译著,扩大而言,还有他的人品和他的死,都将会久远地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10.
徐鲁  小田 《出版参考》2006,(4):42-43
早在1942年,徐迟曾在重庆歌乐山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叫蒙子树的小村里,借住了一年的时间。蒙子树是个漂亮的小村,徐迟当时曾一再向朋友们夸耀过这地方的田园之美:前面是斑竹林。清流映带。而且他所住的农房门口还有个干净的打谷场,场外是一块疏密匀称的林中空地,还有零星的山石点缀其间。徐迟住在这乡间,  相似文献   

11.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2.
《报刊之友》2010,(6):65-65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  相似文献   

13.
汤国基 《新闻世界》2007,(11):18-18
王菲前不久曾经对媒体说。“其实上帝吝啬得很,他给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我有天赋的好嗓子,但我却不是很会说话,我的任性、爱发脾气,其实也与我的不会说话有关。我若很会说话,在很多情况之下,就用不着发那么大的火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那拉 《出版参考》2006,(10S):28-28
称沈浩波是书商,他不喜欢,他更重视的还是自己的诗人身份。他说“诗歌是我安身立命的东西”。而出版只是他的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 在沈浩波看来,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是人类语言和灵魂的结晶。而诗人能够做的是保全一个民族的语言,保全人类最深刻的灵魂,是为了抵达时代精神的内核的,这必然就导致诗歌是曲高和寡的。但诗人要生存,于是诗人沈浩波投身出版,去创造和挖掘能够激起人类共鸣的文化产品,并且把这个“糊口”的职业做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5.
徐迟老人     
见过徐迟的人,谁都不会忘记他。因为他的面目有点像老外。我见到的是老年徐迟。因为要在省委礼堂召开《闻一多全集》的出版座谈会,要请省里的专家学者与会,于是我请可以说是同学的女作家方方介绍,请徐老与会。于是我带了《闻一多拿集》上门拜访。老人在他的书房里,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书房的面积不算小,摆设有他的电脑。这时他用的是286。老人是中国作家里最早使用电脑的人之一,据说他在买到电脑时曾在显示屏上打出一行字:“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后来更换了新电脑,他更说是用“彩色的光写字”。谈话从使用电脑开始。我问,用电脑会不会影响思维。  相似文献   

16.
几周前,我想我是一名歌手,一个诗人,现在,我称自己为爱国。  相似文献   

17.
公木先生是我敬仰的老师。他既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的喷着火一般激情的诗词,而且撰写出一部部充满哲人之思的学术著作。他的自选诗集《我爱》热情执著,他的《中国诗歌史论》议论风发,他的《老子说解》论述精辟,读后都使我赞叹不已。但是使我更为  相似文献   

18.
王化容的加减乘除文华王化容是个大忙人。他现任襄樊日报党委副书记、副社长,还兼襄樊晚报的负责人,不仅行政工作繁多,而且编务也不少,可他著作颇丰,自己制做出了几件“好衣裳”,在地市报中小有名气。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儿,钻研那么多东西,出了那么多书?去年底...  相似文献   

19.
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知识的海洋,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我从小就爱看书,吃饭、走路……都看。睡前看书已成习惯,常常看到深夜,直至听到母亲的劝告声才不得已闭灯。为此小小年纪就架上了一副近视眼镜,然而依然那么爱看书。 好像我与书有缘,大学毕业就分到出版社当编辑。这使我感到书是那么亲切,那么神圣,编辑工作却是那么陌生,那么枯燥、费时而又累人。 我体会编辑工作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工艺。它的艺术性,在于编辑要善于判断,有想象力和直接感知力,具有广博、熟练的学科知识,准确地运用于对稿件的处理,即精雕细作,才会使一部高品位的好书问世。 众所周知的自传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刚送出版社时,曾是一部从逻辑结构到文字都相当混乱的手稿,经编辑逐章逐段,逐句逐字呕心沥血加工,付出巨大劳动,才将其琢成精致完美的瑰  相似文献   

20.
的确,高尚的情操是鼓舞人心的。我、他哥、病友和家属们以及那么多的医务工作者,谁都没有想到嘉鹏身上蕴藏着那么大的潜在能量,看着他的训练,简直是得到了一次人生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