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家孩子是男孩,而今读初二了。我把孩子“穷”着养,是我的养儿经。 在他上小学时,有一天,我就拉住他的手,语气郑重地问:“儿子,你出生在我们这个家庭后悔吗?”儿子眨眨眼,表情惊讶:“爸爸,你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呀,问题是,我能有后悔的机会吗?”儿子聪明,他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只有一次,我听见他说,他想出生在丹麦,那是他看了丹麦的童话故事,知道丹麦是一个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2.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记者前去采访他的母亲。记者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自豪。”“是哪位?”记者掏出笔准备大书特书。“噢,他在外面挖土豆呢。”母亲深情地说。读了这则故事,我惟一的感受是,杜鲁门的母亲真是一位好母亲。养育儿女是一项艰辛而又快乐的工作,父母对子女充满期望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尚未出生,父母已在心中有了一个理想宝宝:漂亮、健康、聪明而又乖巧;孩子出生后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出色,听话,受大家欢迎。因此天资优异和…  相似文献   

3.
这年头有种说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有的时候,情况却是相反的。儿子上幼儿园后,我与妻都愈来愈重视儿子的学习,注意他的生活习惯。晚上,我们让儿子学汉语拼音,儿子对一个字母有些记不住了,就问他母亲,他母亲便教起来,可是一读,那音调全走样了,儿子反而纠正妈妈道:“不是这样的,您读错了。”儿子说完重新读了一遍,很标准。这件事以后,我便让妻子少教儿子读拼音了。前人已深误我,我们绝不可再误我们的孩子。对于只读过初中,时常念别字的妻来说,对儿子虽然热心教导,但只要一教孩子识字,又常常纰漏百出,甚至闹出“见鬼”的笑话来。…  相似文献   

4.
我的教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违背教育的规律,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有了一些失败的教训。儿子幼时很愿意和小朋友交往,经常出门找小伙伴玩。有一次和小伙伴玩沙时,朝一个孩子头上撒沙子。其实,这本是一件小事,只要制止他就行了。可我当时认为儿子是犯了大错误,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就跑过去,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了三巴掌,打得孩子哇哇大哭。然而这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儿子读高中时经常对我说:“同学都羡慕我有你这样一个爸爸。”我问:“为什么?”同学们这样描述:有的父母不许孩子锁自己的抽屉,有的父母要检查孩子的日记,更多的父母是限制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6.
平等启示录     
叶建云 《现代家教》2002,(12):27-27
这是一个美国家庭的一次家庭会议,主题是“关于服务”。男主人郑重宣布:家庭会议现在开始,今天由大儿子主持。大儿子早有准备,拿出一本书读一段有关“服务”的文章,并说了自己的见解。接着,其他孩子依次发言,每人都谈得极为认真。就连10岁的小儿子也说出了自己对“服务”的理解:“服务就是在别人生病时关心他,帮助他,使他快乐起来,不再痛苦”。家庭会议在全家高唱“家庭到永远”的歌声中结束。唱完歌,夫妇俩很真诚地对每个孩子说:“谢谢你们来,全家聚在一起真好!”孩子和父母互相致谢。  相似文献   

7.
佚名 《课外阅读》2010,(8):34-34
胡适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的儿子》一文里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放高利贷”的债主,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祖望在苏州读中学,胡适有一封家书给他,对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表示很难过,但是,“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钟铧 《家长》2005,(12)
亮亮的爸爸满脸愁容地到我家来做客。刚一坐下,他就向我诉起了苦:“从学前班到一年级,不知怎么的,亮亮变得好像离开父母的奖励就不愿学习了,好像学习是为了家长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似的。”原来,亮亮在幼儿园时特别活泼,也爱好绘画,特别是爱背一些唐诗,只要别人说出题目,他就能背出来。为此,亮亮的爸爸很自豪。从学前班开始,望子成龙的爸爸为了让亮亮用功学习,成为人中龙凤,就与孩子“约法三章”:如果亮亮语文、数学有一门功课期中、期末考试得满分,就奖励10元钱;考双百就奖励30元钱;如果期末能获得学校的“三好学生”奖状就追加奖励10元钱。在…  相似文献   

9.
成长足迹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儿子生长在一个也可算是书香门第的大家庭,他的爷爷、大伯、伯娘和我们夫妻二人都是教师,他因此受到一定的熏陶,非常爱学习,从来不用我们督促。他放学回家总是自觉做完作业后才看电视,这点令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记得儿子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得满分,他一回到家就想哭。我们紧张地问他哪里不舒服,还是在外面受了欺负,他都摇头否认。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他才委屈地说:“这次考试只得了96分和99分,排不到前三名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家长,在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同事们都已为人父母,大家在一起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我的儿子比较聪明懂事,小小年纪就认识不少字,读了不少书,大家都有些羡慕,便问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能不能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绝招。我笑着说:“没什么绝招啊。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你的孩子也有他的聪明和能耐,你只是没发现、没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语文期中检测考了80分,我鼓励他:儿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要仔细,争取下次考个满分。到时候,爸爸奖励你吃“肯得基”。儿子却说道:“我才不稀罕呢!”儿子班上竞选班干部时,我鼓励他去竞选班长。儿子说:“我才不想当班长呢!”儿子的这种“不稀罕,不想”的想法,并不是个案——很多孩子的“人生观”跟...  相似文献   

12.
梦的放飞     
我有两个人生之梦:一是做个好母亲,一是做个好老师。目前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读博士的儿子为我的第一个梦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跳过两次级,14岁考入国家理科实验班,16岁进入清华大学;获得过市“十佳”中学生称号和几十本荣誉证书。有同事问我成功的秘诀,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从小有个理想的梦。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身为孩子“精神导师”的父母,理应做孩子阅读之路上的陪伴者、同行者,与孩子在书香浸润中共同成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效仿的“偶像”,也是孩子一辈子的“精神导师”。我的儿子子钧是一名三年级学生。他活泼开朗、爱好广泛。  相似文献   

14.
父母以自己过去的经历教育孩子,没有说服的效果 一位父亲以无法忍受的表情对我说,他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五年级,为了考进名牌的私立中学,每天学习得很晚,星期日还上补习班。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脸色苍白,缺乏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泼,就开导他说:“我在你那样年龄的时候,可没有少玩,但学习也不错。怎么样呀,稍微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吧!”他儿子不以为然地回敬了一句:“按你说的去做,我会被淘汰的。” 父母责备孩子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用自己幼年时代的事情——“我在儿童时代老是玩耍。”“妈妈经常做许多家务活。”这种说法缺乏说服力,不…  相似文献   

15.
这两天,我对一个教育现象深感纳闷: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自我虐待狂”,他们每天都要为孩子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似乎都和我一样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就不经意间“赖”上了父母,染上了“依赖病”。我和儿子正是这一恶性教育循环的一个实例。有时气急了,真想对儿子说:你就是一条癞皮狗,天天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是所有当父母的心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尽职尽责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好,也是需要花费心血和气力的。我从小就爱读书,书读多了,好多故事就沉淀在记忆里,成为永远不会丢失的财富。把这些有益的故事整理成“教科书”,用来教育和启发儿子,家庭教育课堂会充满生机和情趣。从儿子记事起,我就每天给他讲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战斗故事、科幻故事,种类几乎无所不包,儿子在故事的熏陶中一天天长大,奠定了最初的智力基础。儿子就要上学了,用更鲜活的故事开阔儿子的…  相似文献   

17.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18.
有首歌里唱道“: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骂。”这里说的骂,其实更多的是批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家长的批评的,但是怎样批评却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我管教孩子喜欢让表扬成为批评的外衣。就拿读外语来说吧,我要求儿子每晚听读3 ̄5遍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我一起听。可是,儿子连着听读两三天,就坚持不下来了。这样下去怎么行呢?过了几天,我一看情况依旧,必须得批评一下了。晚上,儿子来找我给他开电视看,还没等他开口,我就先发制人地问“:儿子,是找妈妈读外语吗?”儿子愣了一下,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我马上对丈夫说“:瞧…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他们从小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比如,阿莱西欧博士的小儿子科迪,前年元月刚满六岁,他承担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钱”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要一个一个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这一美元也赚得不容易。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问他:“你一共有多少钱?”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声告诉我:“43美元!”连藏在哪儿也告诉了我。我问阿莱西欧博士:“为什么不让他存到银行里?”她说:…  相似文献   

20.
早晨起床后,儿子往我身上一靠,说浑身没有力气。今天是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考数学。看他脸色灰白,我很心疼。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事情了,特别是期末考试,直接关系到评“三好”什么的。我只好对他说:“考完后回来好好休息。”上午考试结束后,儿子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说题目不难,做下来还是挺有把握的。我没有详细问他考试的情况,只是问他身体情况怎样,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