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馨 《收藏》2012,(8):11-11
大美青花瓷中之王 700多年以来,青花瓷一直在陶瓷领域居于霸主地位,是中国陶瓷的象征,被誉为“瓷中之王”。元明清三朝,青花瓷都是宫廷重要的御用物件,誉满全球。近年来,青花瓷拍卖价动辄上千万元,领跑收藏市场。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了折合人民币2.3亿元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  相似文献   

2.
马起来 《收藏》2006,(5):60-60
珍贵的元青花双兽耳大罐,又称“僧帽盖钮青花缺勤”(如图)。高47.5厘米,口径16.6厘米,1973年在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明初大将汤和墓出土,是景德镇窑元青花瓷中一件难得的大器。  相似文献   

3.
张庆玉 《收藏》2013,(8):42-45
2009年,首都博物馆举办"青花的记忆——元青花大展",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元青花瓷,73件元青花展品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2012年10月20日,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从世界各地30余家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商借到90件元青花展品再一次集体亮相,举办"幽蓝神彩——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又一次实现了元青花的大聚首。只有北京首都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这样有名气的专业收藏机构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信誉,才能调集到这么多件元青花器物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4.
宁志超 《收藏》2006,(2):62-63
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内大量“元代青花瓷器”(指习惯所称的“至正型”精品元青花瓷)在民间的涌现,关于这类青花瓷器真伪的争论也与日俱增。本刊自2005年第2期发表了由5篇文章组成的“民藏‘元青花’论坛”后,又先后选登了一些有关这一内容正反两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日前,我到朋友关先生家品茶小叙。由于我俩都喜欢收藏,共同语言自然不少,聊起元青花瓷器,关先生拿出两件家藏多年的元青花瓷让我观赏。喜欢青花瓷器的人一般都知道,鉴别青花的要点是“一看青,二看画”。从这两个环节观察,我感觉,摆在面前的青花瓷  相似文献   

6.
张庆玉 《收藏》2013,(15):42-45
近年来举办的两次元青花专题大展给鉴藏界提供了近距离观摩元青花的良机。2009年,首都博物馆举办"青花的记忆——元青花大展",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元青花瓷,73件元青花展品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2012年10月20日,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从世界各地30余家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商借到90件元青花展品再一次集体亮相,举办"幽蓝神彩——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又一次实现了元青花的大聚首。只有北京首都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这样有名气的专业收藏机构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信誉,才能调集到这么多件元青花器物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06,(12)
辽宁中翔拍卖公司首场拍卖于2006年11月5日下午两点圆满收槌,此次拍卖成交59件,总成交额599.9万元人民币。本场拍卖,青花瓷是藏家的最爱。由于元青花瓷器是中西结合的艺术,所以元青花自然成为中外藏家仰慕的对象。由于存世稀少,元青花的价格持续上升。面对庞大的国际化的收藏需求,本公司承蒙国内外藏家友人的信赖,征集到几件元青花瓷器。  相似文献   

8.
李理 《收藏》2010,(5):14-19
本刊上期推出的青花瓷专题“青花妙彩”上篇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本期刊发下篇.继续阐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将青花瓷的范围延伸到云南明代地方青花、民国龙泉窑青花、越南古代青花瓷等青花瓷周边领域,同时介绍一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瓷画。  相似文献   

9.
1973年发行的编号邮票《文化大革命中的出土文物》中,面值52分的一枚图为彩绘红陶鼎。 这件文物于1971年在山东省邹县(今邹城市)野店村出土,现藏省博物馆。此件为原始社会晚期文物,制作于距今5000多年前,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它是当时的炊具,高29.1厘米,直径29.8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景德镇瓷器是中国陶瓷的皇冠,那元代青花瓷就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其特点是:风格粗犷,器型硕大,纹饰繁丽,发色纯正。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加上存世量稀少(全世界博物馆收藏量仅300件左右),使得元青花价格不菲。2005年7月,在英国伦敦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成交价竟折合人民币2.3亿元。中国邮票上有3件元青花,它们个个堪称国宝,而且各有自己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1.
王永彪 《收藏》2010,(4):27-28
元青花瓷是目前比较热门但争议也较多的瓷器品种。常德境内发现过几件元代青花瓷,均为早年出土文物,且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沈芯屿 《收藏》2013,(15):46-51
公元1276年,忽必烈的铁骑如风一般来到杭州,踏平了南宋王朝,也踏碎了纯净典雅、宛如青玉的青瓷,而给中国的瓷器带来了不同的颜色,那是一种蓝白相间的瓷器——元青花。青花,是一种由白色和蓝色构筑图画的瓷器。窑工们用钴料在洁白的胎体上绘画,完成后上一层透明釉,再放入瓷窑中经1200℃以上高温一次烧成。成功的青花瓷钻料显出清雅的幽蓝色。杭州共有两次元青花的出土,出土4件元青花。第一次是1978年,杭州文三街无线电学校宿舍施工工地发现一座元代至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文选中专门介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后,1952年又经美国人波普研究,元青花在瓷器史中脱颖而出。随后,国内元大都窖藏、江西丰城县凌氏墓和江苏金坛的元明墓中先后出土了带有纪年款的元青花瓷,国内外收藏家乃争先恐后收集元青花瓷器。  相似文献   

14.
“马踏飞燕”在集邮界可说是尽人皆知了。它的形象最初见于国家邮电部1973年11月20日发行的《出土文物》邮票(编号66—77)第6枚(71),称为“马超龙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89版,中国集邮出版社)。同样是这枚邮票,而在199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标注的名称是“铜奔马”。1997年1月1日原  相似文献   

15.
李卫民 《收藏界》2011,(4):59-61
元青花乃瓷中珍宝,世界知名,当然那是指元代景德镇所产,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精工制作的青花瓷。然而,元青花并非只此一家,据相关资料记载,除江西外,福建、浙江、湖南、湖北、云南在元代均有青花瓷器生产,只不过工艺不如景德镇罢了。但从未见有四川生产元青花的文字记载或实物出土,四川不产元青花似乎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6.
元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形和新画面。其中青花瓷就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凶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元青花瓷片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结合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主要的四个部分。抛砖引玉,与同行们研讨。  相似文献   

17.
裴少菲   《中国收藏》2020,(5):40-43
在抗击疫情期间,全国各家博物馆纷纷释出自家的镇馆之宝,借其寓意表达对战胜疫情的决心。武汉博物馆拿出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并以“梅开五福,平安长久”这句话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我们不妨再来仔细品赏一下这件宝贝。  相似文献   

18.
痴迷元青花     
卢喜超 《收藏》2007,(4):45-45
玩瓷的人几乎都知道,现在要想在国内古玩市场上淘得一件元青花整器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文博系统的专家一直对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那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至正型)。这个定论一直左右着元青花研究者的思想。但是民间收藏家却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认为民间出现的元青花有些是从御窑(即宫窑)遗址流失出去的,也有的是“官搭民烧”后的一些“粗器”流传出来。  相似文献   

19.
石雨 《收藏》2008,(10):38-39
近两年,以济南、上海、景德镇和高安相继召开四次元青花研讨会为标志,社会上对元青花的收藏和研究持续升温,这是一件好事。但笔者感到“元青花热”中存在一定的偏颇、偏激甚至茫然、盲目的成分。相当一部分藏家和专家,或缺乏深入研究,或带有门户之见,或夹带自身利益,各自观点尖锐对立,有的还呛出浓烈的火药味,更多的收藏者只能隔岸观火,既插不上手,也插不上嘴。一时间,民间究竟有没有元青花?元青花到底好在哪儿?元青花该如何鉴定等基本问题,似乎都成了莫衷一是的“悬案”。常识和辩证法都告诉我们,说民间不存在元青花,这肯定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但多数否定者恐怕也不会绝对到这个程度,他们更想强调的是,民间元青花极少或很少。因此,对民间有无元青花的讨论,最好限定在“很少”或有“一定存世量”的判断上。  相似文献   

20.
张小丽 《收藏》2016,(5):54-65
正导语:张达夫墓为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纪年墓,出土的元青花人物纹(?)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元青花纪年资料,这件宝贵资料对元青花瓷的年代和装饰题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11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曲江风景线建设工程时,在发掘清理的17座古代墓葬中有两座元墓,分别编号为2011QJFJXM5、2011QJFJXM6,东西并列,间距约5米。两墓均保存完好,出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