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芳 《出国与就业》2011,(12):114-115
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壮丽、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并且形成了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的独特的生死观.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会发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极大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3):22-23
日本是著名的长寿大国,也是自杀率极高的国家。"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尊重生死。本文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的表现形式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论述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死智慧主要涵盖了重生贵生、乐生哀死、生死必然、生死气化、生死价值、死亡超越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历代儒者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这对现代人树立科学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认为谈死是不吉利的 ,因此 ,千百年来最避违这个话题。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缺乏生死心理素质教育 ,导致邪教乘虚而入 ,使有些人产生不正确的生死观。本文呼吁要教育青少年明确生死心理素质的意义 ,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死观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谈死是不吉利的,因此,千百年来最避违这个话题。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内容缺乏生死心理素质教育,导致邪教乘虚而入,使有些人产生不正确的生死观。本文呼吁要教育青少年明确生死心理素质的意义,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死亡观是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根本观点,西方生死观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综观西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开展状况,梳理其特征,对我国开展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牵动着古代众多哲人的思绪。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开辟了中国生死观不同的基本分野,追求现世今生是中国生死论的主旋律。但在中国生死观上,也绝不是单一的入世结构,在人的一生中,要碰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外在与内在的矛盾,因此,入世的主张必须有相应的超脱机制或超越机制作补充。这样,儒道佛的入世、避世、出世的不同生死主张构成了中国生死观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对邓小平生死观的化基础、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生死态度的客观性、生死关第的辩证性,生死目标的理想性、生死价值的阶级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指出邓小平生死观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分析和批判围绕生死问题而产生的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有力的认识工具,为我们建立科学的人生哲学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道论出发,庄子认为生死由命,应顺其自然;生死由气的聚散而形成,二者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整个过程。对生死的超越彰显了一代哲学大师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庄子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中记载孔子对生死问题的阐述并不多,总共不过十几处,但这其中却可以体现出孔子对生死一种价值取向。文章试通过《论语》中孔子对生死问题的阐述,深入解读孔子的生死观,展现孔子的价值取向,同时给予那些仍然将生死问题视为玄机的人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对生和死所抱的态度以及对生死行为的社会评价。在我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生死观纷呈世间,而那些豁达、积极的生死观则成为受社会弘扬的人生观的主流,这从许多名言名句中便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庄子生死观的研究一般遵循"超脱"生死的进路,而很少提到庄子在生死观中的"执著"思想。而在庄子的生死观中,执著和超脱存在着内在张力,不可偏废一方。因此,本文立足二者的演变和辩证关系,重新构建庄子的生死观。具体而言,庄子的执著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感性之身——"心不死"境界——道的境界;庄子的超脱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气化和物化的存在——齐生死的认识——道的境界。执著是从肯定方面演进的,超脱侧重于否定方面演进的,肯定和否定的进路都归于道的境界,道是庄子生死执著和超脱丰富内涵不断演进的契合点和最终归宿。可见,庄子哲学的生死哲学是向道而存在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生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器官移植、基因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的生死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死观,给死亡定义、死亡标准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现代生死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儒家生死观体现儒家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生死观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刚刚起步,理论资源较为缺乏,因此可以到儒家思想宝库中寻求资源。儒家敬畏生命、注重死亡仪式和注重生死的政治伦理精神等,为高校生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悲痛与看法,尽管有其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就生死的问题作更深入的论述,也未能全面看待老庄的生死观和通达生死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