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颗珍珠     
有一个自认为是全才的年轻人,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多次找工作碰壁,让他伤心而绝望,他感到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方波  季红丽 《大众科技》2005,(3):122-123
沈从文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将现实和理想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那个相对较边远的带有淳朴民风的地方中的比较美好的人生形式.人们完全听凭一种自然,从容而恬静地生活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和人类自身建造的参照,为我们暗示了一条矫正人性扭曲变形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转移的力量     
我们会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而烦恼、痛苦和闷闷不乐,因为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也会经常为生活中的灾难、悲剧而陷入哀痛、悲伤、沮丧和绝望中,甚至想一死百了,因为生命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不把哭转为笑?那么,当失意、烦恼、悲伤和哀痛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呢?心理学早就有了答案,生活也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比如,转移、升华和正面应对,而转移是人们最容易做到,但又常常为大家所遗忘的简便方法。转移的力量在于:它不仅可以在心灵上让人们从悲痛转化成快乐,在躯体上把疾病转变成健康,而且能让一个人的能量和精力因转移而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他始终以最诚挚正直的心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他始终为平民而战,以最尖锐的笔锋刺向仇和敌,以沉痛的心对待根深蒂固的国民劣根性.他清醒同时也很苦闷,他看透世事又无法逃脱,他绝望却又无法停止反抗.他顽强的精神和他留下的作品是我们赢弱的民族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有益于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这个人就是作为科学者.文学者屹立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勇士--鲁迅.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庄子的《齐物论》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探讨二者关于理想社会人的特质的看法。庄子逍遥王国的实质是至人世界,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至人最基本的特质是逍遥,具体表现为:第一,精神上的独立;第二,认识上的道观;第三,政治上的天放;第四,生死上的化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但是这里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观念中的自由,而至少是从劳动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的经济自由、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政治自由以及从各种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的精神自由。庄子和马克思关于理想社会人的本质的阐述,既有一定的契合点,又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德育思想独具特色,庄子以自然大道作为人的自由的终极依托,一面崇尚精神的超越,另一面有重视保全生命的养生之道。庄子为此提出了许多的修行方法,例如"心斋""坐忘",以及诸多的养生方法。在庄子这里,理想人格就是仙人的形象,精神高度超脱,而身体康健如处子。但这一理想寄托,又带有一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无奈在里面。  相似文献   

7.
高校产业诞生于高校,脱胎于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它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要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去运作,建立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措施,要高度重视市场的把握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追求健康而发达的公共关系.校办产业的公共关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往往容易遭到非议和误解,要从理性的高度去认识其重要性.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活动,是社会成员、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人际交往不仅是精神过程,而且也是物质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技能以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成果的交换与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关系复杂精细,个人、企业都必须适应社会关系,努力调整自己,使自己能顺利地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办产业必然会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同社会中各种单位或个人发生这样或那  相似文献   

8.
藏族知名教育家巴登尼玛教授的学术专著《尊言论—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一书,以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个案,用翔实的考察资料,从文化、社会、教育等人类生存要素的分析入手,探寻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提出了文化研究之中的尊严研究,尊严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对教育涵义新的解读等理论和方法。提醒人们从灾后重建的反思中构建灾难意识、防灾救灾的全民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尤其能使广大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理解教育的尊严,树立为造就尊严的人而坚守尊严的教育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一、尊重人,理解人,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里所讲的尊严,既指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这个尊严是既有政府正确决策,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需求;又要让人民群众自觉感知、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无比的优越感,有良好的、较高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范畴,与老子的"道"都是对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我们认为庄子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是理解庄子"齐物"与"无待"的钥匙,他对"道"的认识层次的划分与他对无待的逍遥的追求在致思路径上紧密相连。我们就是围绕这一核心关系,来审视庄子对人的认知以及人生和社会是如何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脱离这个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作品的呆板和形式化,千篇一律僵化的作品则是缺乏责任感的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深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心目中对理想与现实、金钱与道德、灵魂和尊严等一些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善恶对错又如何来区分,部分传统艺术品中那些关于道德和良知的价值判断似乎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下面变得力不从心,探索新的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形式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黄海怡 《科教文汇》2010,(11):164-164
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脱离这个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作品的呆板和形式化,千篇一律僵化的作品则是缺乏责任感的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深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心目中对理想与现实、金钱与道德、灵魂和尊严等一些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善恶对错又如何来区分,部分传统艺术品中那些关于道德和良知的价值判断似乎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下面变得力不从心,探索新的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形式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搞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此实现个人理想,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搞出来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无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当然也就无法进行产业化。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少。比如有的农民发明家研制飞机和潜艇,就显得过  相似文献   

15.
前沿     
《科学与生活》2009,(10):16-19
<正>绝望的心病绝望是一种极强的心理暗示,"完蛋了""不行了"指引着一些人走向痛苦的解决。可能人们在绝望的时候很少去关注自己身体上的感受,但实际上在我们双眼空洞无光地搜寻着暗淡希望的同时,我们的心脏也跟着承受相似的折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杜十娘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一些受压迫的广大妇女大胆追求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幸福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等级社会的腐朽和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7.
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和认识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他对自然的理解,在美国文学中是史无前例的。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达到了和谐统一,情趣横生。他倡导简朴充实的生活方式及纯洁高尚的精神享受,号召人们开始一种新的严肃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既是人类尊严的基础,又是人权的基础.然而现代技术成果的运用却对人的隐私权构成了可怕的威胁,使技术化生存变成了透明化生存,不仅损害了人的尊严,也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技术成果的运用必须以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为前提,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薛然 《科技风》2011,(4):225
陈洪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晚明人物画坛变形主义的杰出代表。其绘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下,其人及作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陈洪绶一生坎坷,他既经历了个人的不幸,也目睹了国家的衰败。现实与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了他充满痛苦和压抑的精神世界与放任不羁、愤世嫉俗的性格。陈洪绶早年受到三教思想的影响,后来这种思想成为他潜意识中的精神支柱,并且表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晚年陈洪绶画风的变异,是其遭遇痛苦磨难后精神变化所致。他的审美理念和绘画艺术在明代晚期绘画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独特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李张英 《科教文汇》2011,(23):58-59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悲剧。人类与自然的较量、与命运的抗争、与生活的磨难等都表现出人类无法避免的痛苦。此种偶尔痛苦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及肉体的痛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