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扬州慢》“竹西佳处”的注释中,注者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释成:“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竹西路”被解释成“竹林西边的路”了。“竹西”一语,《辞源》释为古亭名,所举例句正是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中的这个句子,而且还在引用《全唐诗》赵嘏《山中寄卢简求》“竹西池上有花开,日日幽吟看又回”的诗句后作了这样的说明:“后人因于其处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扬州甘泉县(今江苏扬州市)北。”由此可知,“竹西”不是“竹林西边”,而是“竹西亭”。  相似文献   

3.
质疑二则     
1.“竹西”是指“竹林西边”吗? 姜夔词《扬州慢》的首句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其中“竹西佳处”一句化自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课本对这两句诗的注释是:“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将“竹西”译作“竹林西边”未免太望文生义了。查《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可知:“竹西“应为亭名,在禅智寺前河北岸。《舆地纪胜》中指出: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  相似文献   

4.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从出自《诗经》时代的《渔父歌》,到唱响海内外的《茉莉花》,两千多年来,扬州民歌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我国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散发着淡淡的馨香。保护、继承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国的青少年从小了解它,喜爱它,接受它,是我们这些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而要胜任这一使命,教师自己首先应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乡土音乐语言。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研究》2014,(9):F0004-F0004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邗沟畔,创立于1945年,是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学校现占地44亩,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教学班36个,各功能室齐全,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  相似文献   

6.
高中第五册《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文的解释至少有一处不周全,一处不周密。如p193注释⑦:“[与江山相发挥]指楼观亭榭与山色相辉映,……”其中,江字未作诠释,此词宜作下面解释:“指楼观亭榭与水色山光相辉映……”又如该文p192注释⑤:“[烽燧(suì)]  相似文献   

7.
<正>"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2500多年前,吴王筑邗城,开邗沟,打通了联系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开启了扬州的繁荣史。竹西小学南临古邗沟,北枕蜀岗余脉,东倚大运河,西傍瘦西湖,地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扬州城北。学校创办于1946年,原名黄金中心小学,1996年异地新建至邗沟路北侧墨香路,并正式更名为扬州市竹西小学。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特色学校""江苏实验小学""江苏省中小学首批经典诵读联  相似文献   

8.
唐诗零笺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韩绰.句谓不知韩绰在明月之夜的扬州何处教吹箫,含意甚明.但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玉人、美人,指扬州的歌妓”.其意大约从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申而来,冯注引《拾遗记》云:“蜀甘后玉质柔肌,态媚容冶,河南献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置后侧,后与玉人,  相似文献   

9.
春雨无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当杨琳为学生朗诵这首《扬州慢》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曾引得姜夔感叹不已的扬州会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虽然今日的扬州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景象,但第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课比赛,为扬州增添了色彩,也使杨琳这位28  相似文献   

10.
贾谊《过秦论》中的“谁何”一词,据《中华活叶文选》张世禄注:“陈利兵而谁何——(在险要的地方)设置驻军盘查来往的人是干什么的。谁何,呵问是谁。”管汀在他的《材料、考证和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也说:“‘谁何’二字,本是指巡逻者对行人呵责、诘问的意思。”(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高中语文从八二年以来出版的课本里,也改注为:“[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相似文献   

11.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12.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开篇和结尾的两处提到了“妻”:“……妻在屋里拍着閠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妻”指谁?有关教参书中引有这样的话:“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回忆当时的情况……”这就很容易使人以为朱自清在《荷》文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中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 ,传诵不衰 ,脍炙人口。然而 ,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 ,究竟是指哪个少数民族 ,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注家含糊其辞 ,解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更多者或指契丹人 ,或指突厥人 ,或指库莫奚人。这些解释 ,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认为 ,要确证“燕山胡骑”究竟指谁 ,必须参考有关历史文献 ,并结合《木兰诗》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其一 ,《木兰诗》诞生的确切年代虽不可靠 ,但从《乐府诗集》引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有一天,我在读一本杂志,谁知“桑美”台风一下子把我刮到了一座孤岛上。岛上竟然有一位美女。刚一见面,她就问:“你有什么法器没有?”谁知,还未等我答话,她眼睛一亮,连喊三声。“《聪明泉.科幻奇幻》……”话音未了,我们神奇地得救了。真没有想到,这杂志还能当法器用……福建一位爱《科幻奇幻》杂志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18.
说“落木”     
杜甫的《登高》以其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对仗细密工稳,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历来脍炙人口。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竟有两个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这两个字是“落木”。现代以来,人们对于“落木”两个字,一直存在着误解,都把“落木”错误地当做“落叶”。翻一翻有分量的选本,对这两个字加以注解的,不是直接注着“落木:落叶”,就是糊里糊涂地注着“落木:指落叶”。我们课本编者好像也意识到说“落木”就是“落叶”,似乎于理不通,就又加了几个字,说成“落木:指秋天树…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见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二十四桥”,课本注为:“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注家认为拥有二十四座桥乃是唐代扬州繁盛的标志之一。这样往,自然也说姜夔原词中的“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这种说法,无论是从唐代扬州的实际,还是从姜夔词意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的确,唐代的扬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笙歌四起的繁华富庶的大都市,而彼时的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