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八年夏天,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鲁迅先生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了《呐喊》、《徬徨》中的二十五篇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撼了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以后鲁迅一转而从事杂文写作,写下了一百三十余万字,共收为十六个文集。其小说数量不及杂文的十分之一。在中外文学家中,这种现象是极其罕见的。为什么鲁迅  相似文献   

3.
陈应松是哪个? 陈应松小说什么味? 在我们展读《黑(?)楼》、《苍颜》、《大寒立碑》、《寻找老鳡》、《雷殛》、《男人之间》等一系列小说之前,犹如飘在天空中的云朵,难以捕捉。当我们在这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天里,有机会拿起湖北作家陈应松的小说,真切地体悟作品中的情感经验,以及这情感经验所散发着的作者对于世界、生活的“解构”,对历史的建构,我们就不能不为作家感到欣欣。因为小说是“陈应松  相似文献   

4.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6.
“识人”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历代小说对其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诞生干晚唐的豪侠小说《虬髯客传》,可称一篇演绎“识人”意识的典范文本。从情节敷陈看,“识人”意识贯穿情节始终。“识人”场景成为情节的血肉和主体;“识人”意识成为情节进程中的主导因素和叙事的内在驱动力。作者借情节演绎其“识人”意识的倾向十分鲜明。研究《虬髯客传》的情节艺术及“识人”意识,可为经典重读提供新视角。开拓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莫言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坦言:“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将其视角进一步打开,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莫言创作的小说《普通话》,恰好验证了这一说法。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在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在叙事铺陈中“虚实点染”,在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小说《普通话》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了“中国式”的印记,也彰显了莫言小说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9.
《丽姬娅》是爱伦·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心理恐怖小说。本文从“丽姬娅的外形特征、死亡场景、重生生活”这几个方面来感受爱伦。坡是如何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丽姬娅的。  相似文献   

10.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叙事方式具有革新意义:“若即若离”的时间视角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合理的时限安排使得小说富有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重复的叙述频率造成“错时”的时间体验。但是这篇小说是余华热衷于学习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来对抗当时已经僵化了的“现实主义”的试验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缺席”。  相似文献   

12.
从题材选择与表现、人物形象刘画、小说语言应用等方面去探讨《商州》的散文化倾向。“散文化”赋予了《商州》以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从“小说散文化”这一角度去解读《商州》,我们至少会因此对“小说”的涵义有更宽阔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都梁小说《亮剑》和《血色浪漫》的分析,从向往虚无、淡化死亡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这三点来分析都梁小说的死亡主题具有怎样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写道,其小说的“技巧和价值”“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五大卷1400多万字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在金先生心目里自然是最好的。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金庸小说评论集子中也不乏这样的观点:“《鹿鼎记》是金庸的最独特、最深刻也最成功的史诗性作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就是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另外,金先生在回答“《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这一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时,还明确地说:“《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记。”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乡土小说作家萧红,在《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社会的“荒山”和精神的“荒山”,并通过这些“荒山”,揭示了人们精神的荒凉、空虚、无聊、麻木、冷漠和愚昧。而对这些,萧红又总是给以诗意化的处理。这就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特殊的审美特征:“荒山”的诗意化和诗意化的“荒山”。  相似文献   

17.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曲”,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是首部红楼戏剧。几乎就在同时,泰州地区又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滩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体制,均说明该书极有可能就是《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首部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创作的《莎乐美》对莎乐美形象进行了根本的改变。诗剧对海派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引发其关于一系列文学主题的思索,如关于“恶之花”形象从潘金莲到莎乐美的现代转型,与男性阉割焦虑的主题;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两性战争的主题;关于性爱与死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死本能来分析《死者》,从生者之死、爱情之死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过程。结合爱尔兰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出路的关心,探寻了“死者”意象的潜在意义——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人的精神死亡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方面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