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中学《中国历史》第二册80年8月版的试用本和这次改编的82年6月的新版关于明代“一条鞭法”的内容都是这样表述的: “一五八一年,明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八一年高考“简要解释名词”题的标准答案中,对“一条鞭法”的解释肯定了课本的这一表述。 毫无疑问,中学课本对问题的论述只能简明扼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课本对这一问题的概括介绍也不无根据。象“一条鞭法”这样的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  相似文献   

2.
一条鞭法既是明代东南地区赋役改革的总结,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赋役制度改革,不仅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而且赋役合一,具备了摊丁入地的因素,为赋役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一条鞭法是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的赋役制度,在北方推广时遭到强烈的抵制.通过对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探研,探讨区域政策推行全国过程中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为了抑制豪强兼并 ,均平赋役 ,改革了明代的赋役制度 ,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该法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 ,将地税与徭役合二为一 ,按田亩征纳 ,即将复杂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故称“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上承唐代的“两税法” ,下启清代的“摊丁入地”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对一条鞭法持褒奖之辞,本文以现代税收制度的观点来看待一条鞭法,认为它只是实施者试图改变现状的尝试,尽管有许多积极因素,但与现代税制有着根本性不同,甚至一些特征与现代税制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通过赋役合并、折银征税、以银代役、税分两处、官收官解等手段,简化了征税科目、降低损耗、避免劳逸不均、方便国家财政体系运行、防止官员贪污加派,对明王朝当时解决财政困难、缓解当时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一条鞭法"的施行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减化税制、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此后农民对朝廷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万历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万历四年(1576)冬,以一条鞭法改革闻名海内的庞尚鹏被张居正起于废籍,出任福建巡抚,推行一条鞭法。该文考察了这一事件与张居正大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中后期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赋役改革.它们历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一条鞭法不仅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关于一条鞭法,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古代史》(2002年审查通过)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这恐怕都是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理解一条鞭法的关键点在于它既要减轻农民杂税、徭役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又要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为田赋),其法是将杂税全部摊入田亩,徭役部分摊入田亩。本文试就一条鞭法涉及的一些问题。结合史学界研究动态。特别是“一条鞭打遍天下”的梁方仲先生的研究成果,略谈浅见,希望能够解惑祛疑,对同行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地等赋役制度的改革 ,而这些赋役制度的改革 ,又对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由于教材叙述简略,不少学生常问起“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摊丁入亩”是清初统治者在明“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调整。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按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虽有部分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因此农民常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康熙帝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导致“有…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决定》不仅完全肯定了学校教代会制度,而且还指明了它在学校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这对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办好一所学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试行教代会制度的学校经验已经证明它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好形式。当前,有不少学校还没有成立教代会;也有一些学校,虽然己成立了教代会,但教代会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徒确其名。在认识上,有的学校领导轻视教代会的作用,认为可有可无;有的学校领导则仅仅把教代会当作解决棘手问题的权宜工具或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用事实证明论点正确,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多的事实。开始时,一布置作文练习,学生就普遍反映他们找不到事例。学生的“反映”,有的是真实的,有的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上海有一条镇宁路,人行道几乎被工厂和居民占用光了。这条马路虽然离学校不远,但大多数学生从来不走这条马路,因此,当我出了个《镇宁路的人行道必须整顿》的题目,要学生作事实论证的练习时,不少学生马上嚷起来了,说什么他们不了解情况,没法写。我肯定了学生所说的“不了解情况”这一点;同时否定了他们所谓“没法写”的结论,指出他们思想上的片面性,只知道“不了解情  相似文献   

15.
明代物料征收的名目较为繁杂,含义较为混乱,尤其是一条鞭法实施前,物料征收的名目多迭十几种,诸如额办、岁办、派办、坐办、坐派、岁派、杂办、杂派、不时坐派、额外坐派等,散见于明代的方志中。这些名目之间虽有一定的差别,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在明中后期物料普遍折银和一条鞭法实施后,这种差别已不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世江老师主编的《高中历史选择题精练》中有一道题:按照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收税多少的依据是A.财产B.土地C.人口D.人口加土地编者所给答案为B,笔者认为D才是正确答案。张居正改革的特色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量地计丁,差役合并,役归于地,把过去按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地丁或丁粮派役;田赋征银,官收官解。一条鞭法改变了赋役分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但不等于说丁身就不需交税了,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的人头税直到清雍正年间征收“地丁银”时才取消,一条鞭法实施时,封建政府收税的依据仍是…  相似文献   

17.
《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一部特别刑事法。在理论上。本法涉及到法条竞合的有关问题。本文运用我国刑法学关于法条竞合的理论,分析了法条竞合的各种形式及其法律适用原则,并选择本决定中某些条文,论述了法条竞合的存在形式,以及不同法条竞合时的法律适用原则,对本决定中法条竞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必要的探讨。作者提出肯定决定立法的现实作用,但在立法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肯定与否定是修饰句子意思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但由于修辞和短语或习惯表达方式的需要,有的形式上是否定的,而意义上则是肯定的,而有的形式上虽是肯定的,但在意义上却又是否定的.在教学、阅读和翻译中,常遇到这类句子,由于从形式上难以辩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成吉思汗的评价,中外学者看法不同,意见不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一分为二”,认为功大于过。最早的评价,是由明初的一些政治家和史学家作出的,对于元朝来说,他们虽然都是敌对势力的代表,但对成吉思汗却说了不少公道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元史》的作者宋濂等人在《太祖本纪》中说,成吉思汗“深沉有大  相似文献   

20.
作认为清初一条鞭法之所以能得以较顺利较彻底实施,是由于明天农民战争,明末清初的“奴变”运动对缙绅地主的打击以及与清廷对宫绅地主采取的许多直接或间接的打击与抑制政策相关涉。明末至乾隆前期缙绅地主势力逐渐被削弱是清初一条鞭法得以有效实施的社会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