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1]中提出了有向图优美性的概念,本文对[1]中没有解决的两类有向图n·■和■_(m,4)的优美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契丹小字■和■读[γal],原字小读做[del e],原字■为其变体。原字大与女真字[fin]有字源关系,读音相同。原字杏应读[ueI]。原字(?)读为[nel],原字山亦读[nel],但在音节末尾可能带有隐现辅音。新出现的原字平是原字■的变体。原字屋应读[tuf]。原字■应读[le]。原字佥读[m]。原字■可构拟为[uei]。文中解释的契丹语词有13条。  相似文献   

3.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4.
李永新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16-118
会同方言的流摄一等字读音与效摄相同,在流摄的[u]、[a]、[ia]、[au]、[iau]、[u]、[iu]七个今读韵母中,流摄一等的文读音和流摄三等的主流读音[u]、[iu]有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山西大宁方言果摄的读音类型和历史层次.从共时平面来看,大宁方言果摄的读音可以分为三类:①主要元音为[ei]的读音;②主要元音为[a]的读音;③主要元音为[o]的读音.从历时平面来看,山西大宁方言果摄字的差异反映了语音发展从先秦到唐五代、元明时期的不同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6.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考点讲解]《考试大纲》将该考点规定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所谓“识记”,就是识别和记忆的意思。考查特点是:考题所选字以常用的现代汉字为主,注重考查词语中字的读音,重点考查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和习惯上误读的字、难读字。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形式分五种:①找出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②找出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③找出所给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④找出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⑤找出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金题解析]1.下列…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α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κ]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α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a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k]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a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扬州话来母字、泥母字的声母一般被归为一个音位[l],并且遵循洪音前读[l],细音前读[n]的规律。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规律发生了变化。本文就来母字和泥母字的声母读音分年龄段进行调查,详细地考察了其读音分布情况,大胆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得出其发生交读的主要原因是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觥”字之音,古今辞书典籍注读不同,本文认为应读gu■ngg,其它读音均为错误。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注读该字的反切下字发生了音变。  相似文献   

11.
对晋语上党片78个方言点的日母字读音进行了考察,并根据上党片日母的读音特点,将其划分为"儿系字"和"日系字"两类。其中,"儿系字"的读音类型有三种,分别是■;"日系字"的读音类型有七种,分别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古日母读音在上党片方言中的演变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普通话中,只有"欸"这一个叹词以ê/ε/为韵母,而在通许方言中,单韵母ê/ε/却十分普遍,有数十个词都以之为韵母。单韵母主要来源于《广韵》假摄开口三等麻韵知系章组,山摄开口三等入声薛韵知系和来母日母,咸摄开口三等入声叶韵知系章组和来母,曾摄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知系庄组,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德韵(贼和唇音字除外),梗摄开口二等陌韵、麦韵,它们归并为元代《中原音韵》的皆来、车遮、齐微三韵,明清音系中的此类字归在乜斜韵、怀来韵和灰堆韵。读为ê/ε/是白读音,读为[ai]或[ei]为文读音,这种特殊的文白异读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现象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常州话里中古匣母的今读音类型主要有四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州方言中零星存在的读[犂]的匣母字,应是上古音的保留;匣母读[]为中古音的南方变体;今读[w]、[j]、[]的现象,应是受后面韵母中的韵头(或韵腹)或主要元音的影响,属于同化现象;今读为[h]是浊音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广大考生普遍认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这部分考试的难点是多音字的掌握。其实,多音字的掌握有不少规律可循,本文结合具体的事例总结一下多音字解题的规律,以帮助考生进行多音字的记忆。一、了解多音字的常用读音,准确掌握其特殊读音如,“角”这个字,它的常见读音为jiǎo,如,一角钱;当它的意为“角色、角逐、古代五音之一、姓氏、古代酒器”时,它的读音即为jué,这就是它的特殊读音。又如,“强”这个字,它的常见读音为qiáng,如,强大;当它的意为“勉强”之意时,它的读音即为qiǎng,如,强迫,这就是它的特殊读音;…  相似文献   

15.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16.
<正>文[1]先指出风靡数坛的"对数平均不等式"可看成是两个不等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一种隔离,■(以下简称"不等式链①"),后给出两个不等正数a、b的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一种隔离,即:■<■<■(以下简称"不等式链②").文[1]更换角度认识不等式链①,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笔者也学着"换个角度"看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散居于陕西宁陕县江口镇内的江镇、江河、沙坪、冷水沟、新铺高桥等村回民方言,体现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深度接触,其主要特征是知系合口字除少数还保留着pf组唇齿音声母读音外大部已读组声母,与■和以■为介音的韵母相拼。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9.
邹明 《中学教研》2003,(6):43-44
文[1]~[7]等多篇文献,给出了多边形外接圆或多面体外接球上点的有趣性质,特别文[7]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得到了多面体顶点系重心的若干性质.笔者经研究发现,这些性质均为多边形或多面体  相似文献   

20.
《新读写》2011,(11):17-17
斑、斓皆从文,文的本义是画。古代称在身上刺画花纹或字为“文身”。斑,斑点或斑纹;斓,色彩多。“斑斓”意为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