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侵占罪是修订后《刑法》增加的新罪名,即第二百七十条和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本文通过侵占罪与贪污罪的区别,简要分析了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270条增设的侵占罪,从法条的规定及立法语言的表述来看存在不少缺陷,容易导致法条阐释的不一以及司法实践的混乱。探讨侵占罪的对象和诉讼形式有助于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科学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刑法》第270条将侵占罪列为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因而侵占罪属于自诉案件,由法院直接管辖。但司法实践中,不少公安机关对部分侵占罪案件立案侦查、收集证据,然后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那么,对于侵占罪案件是否需要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对侵占罪案件进行侦查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果没有,如何补救?本文拟就对上述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当得利不阻却财产犯罪的成立,当然也不阻却侵占罪的成立.不当得利是否构成侵占罪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罪所得的不当得利不构成侵占罪,因其行为已经构成相应的财产犯罪;种类物的不当得利应构成侵占罪,因为设立侵占罪的旨趣在于保护各类财产;不表现为物的不当得利不能构成侵占罪,因其根本无法持有;不当得利是否善意取得不影响侵占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侵占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公安机关对侵占罪无管辖权,检察机关对侵占罪无公诉权,法院对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侵占罪案件不应当开庭审理.本文提出增加"在特定情形下公安机关可以对侵占罪行使管辖权"的法律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7年刑法中对侵占罪对象的规定较为笼统,不具有一定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刑法中侵占罪对象的性质,将侵占罪之对象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侵占罪、另一类是特殊侵占罪,分而述之。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范围,是准确把握侵占罪的重要问题*该文从侵占罪的概念开始,对他人财物的范围、遗失物和遗忘物的联系与区别及埋藏物的概念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界定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8.
自1997年刑法修订增设侵占罪后,有关该罪行为构成要件的认识一直难以统一,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案件的正确认定.根据该罪的设立目的以及对外国刑法关于侵占犯罪立法的借鉴,在结合主客观事实进行综合判断基础上,侵占罪的客观行为应由持有、非法占为己有以及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还三个要件构成.建议将刑法第270条第二款侵占遗忘物、埋藏物罪修改为侵占脱离物罪,并相对于第一款普通侵占罪处以较轻的刑罚,以求罪责刑均衡.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改,增设了许多新罪名,侵占罪是其中一种,属于侵犯财产罪,本就增设侵占罪的必要性,法律特征和侵占罪与非罪,侵占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等几个问题对侵占罪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改,增设了许多新罪名,侵占罪是其中一种,属于侵犯财产罪.本文就增设侵占罪的必要性、法律特征和侵占罪与非罪、侵占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等几个问题对侵占罪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侵占罪作为一种常见的侵犯财产型犯罪,在实践中多有发生。然而,我国刑法理论对侵占罪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及其关系以及侵占罪犯罪既遂的标准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议,笔者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试图把握侵占罪的本质与构成,期许能对司法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2.
侵占罪和盗窃罪都是侵犯财产的犯罪,一般而言,二者不难区分.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情况比较复杂,二者的界限极易混淆.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侵占罪和盗窃罪的界限.侵占罪和盗窃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犯罪主体不同;二是犯罪对象不同;三是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不同;四是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3.
收入、权益、能力等多方面的弱势地位是目前城市民工犯罪的重要根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将使农民与城市市民一道公平地享受国民教育,必将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从而预防民工犯罪的发生.当然公平的城乡统筹教育可能要面临解决“城乡二元思维”,教育经费、公平与实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姚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4):160-160,F003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单位应当是该罪的犯罪主体;侵占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其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产生在持有之前或持有之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 ,并在近年中外理论界的研究基础上 ,以理论探讨结合实证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 ,对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刑罚功能和内在特性以较新的视角做了分析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刑法规定侵占罪“告诉的,才处理”;侵占罪与其他“告诉的才处理”的犯罪有着本质区别,理解并剖析侵占罪“告诉才处理”的真正含义,可使侵占罪的诉讼形式更具实践操作性;增加例外的规定将使侵占罪的“告诉才处理”显得更为完善,诉讼形式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学》关于犯罪中止的传统理论通常认为犯罪既遂后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形态,笔者却不敢苟同,认为行为犯既遂后仍可能存在犯罪中止形态。本文就对行为犯既遂后中止进行了法理分析,进而指出认定行为犯既遂后中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法理论界的通说一致认为,侵占罪中侵占行为成立的前提要件是合法持有。但这种观点人为地限定了侵占罪构成的范畴,有违刑法设立侵占罪之目的。事实上,在认定侵占行为的前提要件———持有时,只能对持有作事实上的理解,不能作性质上的判断,即不能够将行为人先前对财物的持有限定为合法持有,只能考虑持有事实本身对侵占罪认定的意义。所以,侵占罪中侵占行为成立的前提要件是持有而非合法持有。  相似文献   

19.
存款一指存款债权,二指存款债权指向的现金。在我国,财产性利益在解释论上作为占有的对象不存在障碍。存款债权的占有归属于储户,而存款现金的占有归属于银行。民法中货币“占有即所有”的原理理应得到刑法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应该严格坚守刑法中占有概念的同一性。错误汇款如同错误投递的邮件,应视为“遗忘物”,而领受行为则可认定为“拒不返还”的事实,构成侵占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