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身处地,就是把自己放在别人所处的地位上思考问题。心理学上叫“心理位置互换”,简称“心理换位”。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能够注意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课堂教学体现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问的特殊关系,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进行“心理换位”。下面以《葡萄沟》为例,略加陈述。一、探究文路做到“胸中有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葡萄沟》一文图文并茂,作  相似文献   

2.
一、听。听,指听讲。教学离不开“讲”和“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学生和教师听;播放音响教材,教师和学生一起听等等。从常规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当开始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或时期,或是一堂新课开始时,要求学生听清教师对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及学习方法的介绍,尤其要听好教师介绍历史梗概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了解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二是,由于历史课有着系统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师常采用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办法导入新课,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重视听好这个开头,保持学习的内在联系世;三是,要集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生一直害怕写作,而研究发现童书能让学生悟出“人为什么要写作”,教师稍微点一点学生就能懂得“作为一个人该怎样去写作”,再简单讲一讲孩子都能清楚“文章该写哪些内容”。这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好事。在学生轻松阅读之中,教师稍微从写作方面点拨一下,就能唤醒学生,快速将其带进喜欢写作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4.
郎佳 《文学教育(上)》2009,(17):154-155
一、引言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如果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内容,而缺乏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较少去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一堵无形的墙,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学效果的实质就难以体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只“走近”学生还不够,还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5.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择取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教师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又以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成为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者。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将这两种角色置于一身,还能灵活转换,进出自如,需要进行熟练的“心理换位”,以求得思…  相似文献   

6.
一、讨论交流,拨疑释难。教师先不给答案,发下试卷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辨析订正———大部分疑问一般能因此弄清楚;然后收集讨论订正的结果,看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再重点拨疑释难。二、评前提问,熟悉文段。从考试到评讲,已相隔数天,学生对试卷中文段的内容,肯定有所遗忘、生疏,如果此时急于去评析试题,显然不妥。所以在每个文段评讲之前,应先让学生熟悉文段。要熟悉文段,常用的方法是默读,但这样,学生会因“不新鲜”而生厌倦。所以必须设计一些既“新鲜”(试卷中原来没有的),又能达到熟悉文段目的的问题,如给文段加…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的心理来思考问题、选择教法,以此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这种教法我把它称之为“换位法”。化学课要求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这种“换位法”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想学生之所难有很多知识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学习这一知识时就会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适时转换角色,调换角度来理解自己所要讲解的内容,体会学生的困难,然后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在讲 H_2、2H_2、2H、H_2O 这些符号中“2”的含义时,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弄懂。学生一下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教师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进出自如,所以得名为“心理换位”。心理换位的目的是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地发展。心理换位的能力是教师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知识,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这就是“心理换位”,其目的在于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进行“心理换位”呢*一、备课时的“心理换位”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备课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