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通讯是十分重要的写作形式,把人物写好了,能够起到非常感人的效果,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因此,我们的报刊始终重视宣传先进人物,注意采写好、报道好先进人物的人物通讯,记者、通讯员要把宣传好先进人物、写好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工作。(一)以往对写好人物通讯,新闻院校的教授曾经强调要写出人物的三个矛盾,即人物与自然的矛盾、特定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思想上的矛盾。那么,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今天,笔者认为人物通讯写作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选好典型。新时期的人物要…  相似文献   

2.
景晓黎 《视听》2016,(12):143-144
人物新闻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广播媒体对影响较大的先进人物,通常会先报道新闻人物,紧接着围绕人物进行追踪挖掘,做好人物新闻的专题报道。一篇优秀的人物新闻专题应该有温度有灵魂,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善于挖掘讲好新闻故事的力量,提高受众对人物新闻专题报道的兴趣,让他们可以从人物新闻的报道中得到相关的借鉴、启示、提醒和教益,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江畔剑 《新闻前哨》2006,(10):12-14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竞争,向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挑战性课题。让新闻摄影“重”起来,就是报界同仁依据受众新需求发出的理性呼唤。实践表明,让新闻摄影“重”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来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4.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通讯体裁。报纸上的人物通讯主要是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与先进思想。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报道先进人物的通讯呢? 宣传先进人物,反映时代精神 宣传先进人物是我们社会主义报纸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还指出:“要使大家熟悉并大力宣传任何一个多少有点出类拔萃的地方工作人员,使他们成为大家的榜样。”(《列宁读报),苏联《新闻工作者》1980年第…  相似文献   

5.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先进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可是,有些媒体费心费力写出的典型人物报道,却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是读者眼光高了,挑剔了吗?不是。关键在于我们的报道对一些典型人物出现了任意拔高、千人一面,或流于一般的倾向,让受众不相信,不感兴趣,于是当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如何把握典型人物报道的客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人物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把握典型人物的传统性和时代性1.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一个民…  相似文献   

6.
田雨 《记者摇篮》2004,(5):60-60
标题是报纸的门面,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受众在选择媒介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要让受众在一瞥问激发阅读兴趣并下决心购买,标题、尤其是头版头条的标题精彩动人,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标题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所报道的人物“活”起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人物个体而言,在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然而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却不多,象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陈金水、刘玲这样深入人心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报道人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让受众能够很快发现此人与彼人的不同,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真正让报道对象“活”起…  相似文献   

8.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所以给记的采写都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徐文君 《大观周刊》2012,(35):163-163
先进人物心灵优美、积极向上,通过新闻报道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既能引起共鸣,又能催人奋进,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然而,一些媒体的先进人物报道手法古板,文风生硬,人物“神像般”,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一要把握好衡量典型的尺度。典型报道对象的选择,既要注意其突出性,又要注意其代表性,还要注意其时代特征、现实意义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选择典型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设想以固定的模式去硬套,不要用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那么一把简单的尺子去衡量典型、裁判典型。对先进人物,衡量的尺度应该是“人”而不是“神”,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有时也叫人物特写,它以先进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优秀的人物通讯在传播先进模范事迹、弘扬时代精神上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把人物通讯写好,传达出让人感动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善于挖掘先进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仁者爱人,先进人物之所以受人尊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  相似文献   

12.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3.
贾峪玥 《新闻世界》2004,(11):59-60
鲁迅先生说:“极俭省地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他的眼睛”。那么要让新闻生动、生辉起来.也需要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闪光点”,就是所写的先进人物显现出的最光彩的一点。抓住“闪光点”是写好新闻人物的重要方面。 “闪光点”越是重要,我们就应当更加审慎地进行选择。应该说,先进人物总是比普通人物的思想觉悟高一些。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普通人物之中的。有着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把先进人物写得超群出众,不食人间烟火,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在先进人物和普通人物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既能体现出先进人物的先进性,又能使先进人物立于普通人物之间,使读者乐于接受,往往达到较好的宣传效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新闻界,“零距离”是出现频率非常高,叫得很响的一个名词。《南京零距离》开播后,索福瑞调查显示,收视率是一路上扬。一时间,各地各类“零距离”风生水起。所谓“零距离”,从新闻报道角度讲,就是对所报道的人和事全面接触,要求记掌握新闻事实的第一手材料,并作让受众感到与新闻事件为“零距离”的全方位报道。笔以为,《南京零距离》及“零距离”  相似文献   

16.
齐琦 《传媒观察》2007,(3):14-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传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新闻媒体在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同时,其公信力也在接受着考验。媒介的公信力就是媒介通过长期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信、权威的传播产品,而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对于“您认为新闻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面貌”这一问题,上海市民的回答中认为“完全反映”的占2.9%,“大部分反映”的占47.8%,“反映了一半左右”的占35.4%,“反映了小部分”的占13.3%,“完全不反映”的占0.6%。即有97.1%的人对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世界面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怀疑。这些数据着实让一向自诩权威性强、公信力高而在新闻媒体中独树一帜的报纸汗颜。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报如何在诚信危机的泥潭中脱身?  相似文献   

17.
人物采访是一个老题目,也可以成为一个新课题。报纸上的人物通讯,是新闻宣传中一种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人物通讯主要是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过去十分强调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在认识上往往也不无偏颇。“主要”之外,还有“次要”。现在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现实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人物通讯的题材时也应当宽一些。即不但先进人物要采写,其他各类人物只要具备新闻因素,都可以采写成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8.
张燕 《新闻实践》2007,(4):12-14
成就报道的目的是要通过群众亲身感受到的巨大变化来鼓动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干劲。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让群众喜欢看。当前成就报道的通病是:谈工作多,讲故事少;列数据多,说新闻少;单向式多,互动式少。如何让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一是用“新闻故事”让成就报道活起来,二是让“人物”成就报道动起来,三是通过活动策划,让成就报道与群众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靳军 《记者摇篮》2005,(8):51-51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传媒手段之一.以其所具有的可视形象传播信息而受到受众的青睐。新闻图片有着“新闻”和“形象”的双重属性。要让一幅(组)新闻图片使读者从中获取一种信息.同时又得到某种程度的审美享受,需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尧鹏 《新闻记者》2005,(12):47-47
当前.低俗新闻、违法违规广告泛滥等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问题不仅误导了受众.也损害了媒体形象。反思这一现象,让我们不禁想起“五四”前后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新闻界的忠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