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2.
“会议新闻”绝非事无巨细地报道会议本身。如何捕捉会议上的新闻。 一、处处留心,妙手偶得。一个会议,汇合了某一方面的专题,有各种报告、各样的材料,其中很可能就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素材。关键是看你有无新闻敏感,能否从“文山会海”中把新闻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过多,且呆板冗长,已成今天各新闻媒体在新闻改革中的一大难题。从目前采取的改进措施看,大多走的是在宣传比例上压缩,在程序内容上精简,在会议规格上优选的路子。“改”的结果,会议报道的量可能会降下来,但新闻宣传的质未必一定会提高。试问:经过压缩的会议报道就一定是新闻吗?精简筛选后的会议报道就一定吸引受众,好听好看吗?因此,单靠“压、简、选”来改进会议报道,还是有些象治水上用的“堵”的办法,而非根治良策“疏”。这个路于是改良不是改革。应该说,会议本身是蕴涵许多有价值信息的。然而会议客观形式上的程…  相似文献   

4.
每天,翻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会议新闻。它已成为宣传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新信息的一种主要报道形式。如果我们逢会就报,报道方式又是老套路,势必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套话、空话和长长的名单之中。读者不感兴趣。其指导性也就大大削弱了。那么,会议报道到底如何改?首先。不能“有会必报”。会议能否成为新闻,关键在于会议内容有无新闻价值。有的会议,如“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性会议,不论其开会本身还是会议内容都有新闻价值。而有的会议,如工作例会,专业会议等,开会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不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同行们常常议论如何改革会议报道。看来,这当中也应包括改进会议消息标题制作的问题。会议消息同其他许多新闻一样,其作用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会议报道,要改变“为会报会”、“就会报会”的状况,做到有新闻则报,无新闻则不报;如果需要报道,就一定要写出“新闻”——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制作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许多方针政策出台后,大都要经由会议来传播,会议报道自然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定势,会议报道存在许多弊端,如:数量“滥”,没有新闻价值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新闻大量充斥媒体;篇幅“长”,本来可以由简单的几句话解决的故意拖长腔,摆架势;内容“空”,排了一大串名单外,没有多少信息传播出来;格式“旧”,写法有“八股”之嫌,让人觉得陈旧、乏味、不出彩。由于受众不爱看,自然削弱了会议新闻应有的指导性和群众性,妨碍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 当前,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推进会议报道的改革,提高会议报道水平,促进会议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是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的需要,也是媒体提高传播效果、提高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各类报纸,尤其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然而,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由于报道内容上的单调枯燥、报道方式上的僵滞呆板,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并成为影响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其实,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都在矛盾中生存和发展。会议报道也是如此。在会议报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和受众需求之间已经存在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传播者善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并一一加以解决,才能写出鲜活  相似文献   

8.
媒体扫描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 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社把改进会议报道的重点放在“授权播发”以外的会议新闻上,从报道内容、采访形式上,坚持大胆创新,使会议报道有明显改进。 过去,新华社在会议新闻采访中,  相似文献   

9.
俞益 《传媒观察》2005,(12):53-54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做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的“新闻点”在哪里?是会议本身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或者是会议的决定,或者是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入会说,这些都是新闻。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但是,每个会议(笔者指的是确有一定价值的会议)总有那么一个最亮的“新闻点”,把这个“点”及时地捕捉到,无疑是会议报道成功的关键。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11.
怎样写“会议新闻”?林钢同志说:“会议新闻,无论大小,完全应当避免按程序进行报道,而只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见本刊今年第2期:《不拘一格写新闻》) 这个论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妨先看看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隆重举行大会,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这则“会议新闻”。新闻的核心部份,当然是报道胡耀邦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长篇报告。但同时也作了“按程序”的报道。如:大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主持。中共中央常委邓小平、李先念在主席台上就座。下午  相似文献   

12.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都多,在“规定动作”中,党务政务的工作性信息报道、政策性新闻报道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得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不容易,如政治性会议新闻就会议报道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可读性上不及晚报、都市报的软新闻,但硬新闻有硬新闻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报道。从新华日报连续三次的改版经验来看,党报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突出新闻因素等手段,做强、做宽、做深报道。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是困挠新闻界的一大难题。在多数报纸上,“多、长、空、板”的一般性工作会议消息充斥版面,没有几个读者。会议报道就真的令人头痛吗?我们认为,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新闻的“富矿”,只要努力开掘,善于开掘,就能够抓出“宝石”,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过多过滥的会议报道,令人生厌,可是新闻圈内人皆知,出入会议、采访会议,是新闻记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会议也是新闻的“富矿”。新闻史上许许多多的精品名篇,就出自会议。对创新会议报道的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搞好会议报道的规律性、增加会议报道的创造性,跳出会议报道一般化、程式化的“窠臼”而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5.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源,“会议新闻是指专门报道会议、反映会议情况的新闻”。然而目前此类报道仍难以走出程式化、空洞等困境.因此。研究、改进会议新闻写作是当前新闻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报道,最重要的都是要实现有效传播。鲁迅早年说过:“新闻或许是一种宣传,但宣传不是新闻。”会议新闻若想实现有效传播,必须要在提炼主题、挖掘背景、创新形式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像报道其他任何新闻事件一样,会议报道的重点是要把会议的新闻点“暴”出来。但会议的新闻点在哪里?是会议本身还是会议上某人的发言、会议的公报、宣言?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新闻。在多数情况下确实是。会议的“新闻点”通常是会议的主题或者某人围绕会议主题发表的重要讲话。当会议本身很重要时,会议自身自然也就是新闻,甚至是很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业务改革的重点。根据实践经验,对人大、政协等重要会议以外的一般性会议,通常采取的原则是:尽量精简,努力写好。即:没有必要报道的会议,坚决不报;某些内容有新闻价值,那就“跳出会议写新闻”,只讲实质性问题,不提会议,或是作为“新闻根摒”、“消息来源”带上一笔;对于一些必须报道的庆祝性、纪念性会议,则力争创新、写好。“跳出会议写新闻”是大家熟知的作法。《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北京市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近日与媒体人士座谈时说:你们在回顾去年新闻报道成绩时,提到发了多少篇宣传稿,其实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听进去了多少,有的报纸、杂志靠行政手段摊派订阅,结果到了基层人家连看都不看,就当废纸卖了,关键是如何提高报纸质量。宋德福支持新闻单位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处理领导活动。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对领导活动的报道一向谨小慎微,不太敢越雷池。作为新闻报道,特别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要依据活动、会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新闻价值去衡量。不要老是按照领导“一指出,二要求,三强调…  相似文献   

19.
现在对一些时政报道,尤其是会议报道,读者往往敬而远之。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受众对时政报道漠不关心,而是取决于这些报道含有多少有效信息,是否遵循了新闻规律,有没有做到“三贴近”? 其实,不少会议和领导活动有着丰富的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各地报纸媒体尤其是党报新闻改革的如火如荼进行,有关会议报道的改革也一直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党报对会议报道采取了能压缩就压缩、能精简就精简的做法,但效果并没有明显好转。一些并无多少新闻价值的会议报道由于各种原因,仍频频见诸报端。这也使得会议报道已成为眼下党报新闻改革中的一道障碍和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