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合理的报道无疑将推动司法公正进程,但不当媒体报道同样会带来巨大破坏作用,尤其对刑事案件来说更是如此. 不当媒体报道的类型分析 刑事实践中常见的不当媒体报道主要有以下类型:第一,判前歧视性报道.即在判决作出前,媒体在报道中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描述为罪犯,形成对其不利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1.罪犯不同于犯罪嫌疑人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被法院依法判决为有罪的人才能称为罪犯。在判决之前,则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在立案侦查阶段应称为犯罪嫌疑人堤起公诉后称为被告人。如:“浙江逮捕5名破坏春耕罪犯”中的罪犯和“某地逮捕3名杀人罪犯”中的罪犯都应改为犯罪嫌疑人。由于“人犯”的提法不确切,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人犯”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3.
政法新闻在报道社会热点新闻、突发事件,其社会的受众较多,提高政法新闻的可读性一个办法就是随警作战,增强读者亲身体验的感觉,然而在政法报道中往往都是带有血腥、暴力等负面的新闻素材出现,所以说如何在政法报道中增强人性关怀,让政法报道充满人情味是增强可读性的一个方向。在对罪犯指责的同时,政法报道更应该关注罪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深刻挖掘出罪犯背后来自多方面的社会根源,才是政法报道的归宿和真谛。  相似文献   

4.
庹继光  倪承英 《新闻界》2012,(12):63-65,73
当前,国内报纸在犯罪新闻报道中时常对犯罪嫌疑人、罪犯实行匿名处理,但在某些法律规定必须匿名处理的报道中却对涉案人员使用了真名,导致报纸实行匿名报道的期望目标与实际执行之间出现了很大反差。本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当前国内报纸如何实行匿名报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0月,上海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罪等依法分别对21世纪网总裁刘冬、副总裁周斌等25人批准逮捕。据侦破此案的上海市公安局称,刘冬、周斌等犯罪嫌疑人对于愿意做"正面宣传"的企业,在收取高额费用后,通过夸大正面事实或掩盖负面问题进行"正面报道";对不与之合作的企业,则在21世纪网等平台发布负面报道进行恶意攻击,并以此要挟企业投放广告或签订合作协议,单位和个人从中获取高额广告费或好处  相似文献   

6.
追索事实真相、开展新闻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也是国家赋予媒体的权利,但媒体并没有审判权。根据现代法学理念、犯罪嫌疑人在法院未定罪之前.不应被认为有罪,新闻媒体在做报道时,也不能将未经审判判刑的人称作“罪犯”。对报道中的称谓问题已是十分明确.但如何进行具  相似文献   

7.
朱巍 《新闻爱好者》2002,(10):44-44
记是否具有宏观意识,是否善于宏观思考,这是立足宏观的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几年前,我在《春潮涌动话农业》系列报道“豫中篇”《高效农业在崛起》(发表于1997年4月9日《河南日报》)的采写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曹飞 《大观周刊》2012,(43):42-42
在微博、人人、BBS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制胜的武器。如何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深度,是所有记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深度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相似文献   

9.
孙岩  海洋 《新闻传播》2001,(1):36-36
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后续报道难一篇报道一旦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些被批语的单位或个人,有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记者后续采访报道,甚至暗中搞一些小动作,给报道工作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在当前舆论监督难的环境下,如何使报道按照事件的发展及记者预期的目的有序地进行,就给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的前瞻及策划应是一篇报道成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和民众高度关注的大事。作为上传国情,下达民意的“两会”记者,采访时的报道取向至关重要。但我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发现有些记者,在报道取向上有误,他们或根据个人所好来选择,或盲目“追星”,而不是去认真寻找新闻源或挖掘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组合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和编排手段.虽然也隔三差五地在媒体中露面.但大都表现为时令性的应景章.传和受都不怎么把它当回事。比如节假日工人加班,战士站岗;又比如重要件下来.甲地如何学习,乙部门怎样研讨等.几个人或几个单位一“组合”.就完成报道了。而在其它时间的其它报道中,却很难见到它的踪影,“组合”常被弃置一边.靠边站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力量源泉一 :人 ,有血有肉的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 ,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 ,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 ,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 ,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 ,以小见大、贴近读者 ,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 ,无论这种新闻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 ,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 ,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可是 ,长期以来 ,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林靖 《新闻界》2006,(3):42-42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中一个常用概念与研究视角,从抽象意义上讲,它是指实际条件和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的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和复杂的社会关系。①社会问题报道在内容上、报道形式上,与问  相似文献   

14.
记者博客在"两会"报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往年比较,今年的“两会”报道却有了明显的不同。那就在于记个人博客首次运用到“两会”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5.
将图文报道的采访对象对准什么?纵观眼下很多报纸的图文报道,内容中有人大政协两会、应届高中学生备战新一轮高考、城市中外来打工一族、黄金周百姓生活实录等,可谓涉猎广泛,其中不乏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好报道。诚然,图文报道以其生动的形式在报道火热的现实生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新闻记者仍然要在选题上狠下功夫,宜摒弃部分哗众取宠(如城市里的同性恋)、立场暖昧(如乡村来的洗脚妹)的题材,丢掉偷窥、猎奇的心理,调整积极健康的心态进一步关注社会热点(如三峡工程蓄水)、社会难点(如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社会焦点(如“非典”防治工作)等,进一步走近读者与市民,站在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报道国是与民生,走一条既关注大事件、新现象,又聚焦个体人物命  相似文献   

16.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台也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宣传任务。至此,我本人已经连续四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的策划报道,连续七年参加了全省“两会”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策划全省“两会”、全国“两会”的报道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令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就如何搞好“两会”报道策划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受,希望广大同仁特别是参加过两会报道的前辈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多年来一直从事电视评论的报道工作,所以经常触及批评性报道,源于实践的体会和认识,搞好批评报道,一定要从建设性的心态出发,创意与操作既是疾恶如仇,又是与人为善的;既是对人的,更是对事;既是有典型性的,又是有普遍意义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一直把“反面问题正面做”,作为批评报道所追求的目标,使舆论监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陈 《新闻记者》2002,(12):38-38
第 一则新闻 :“……半年来 ,县公安局共打击处理各类犯罪嫌疑人300名 ,完成任务的115 7% ;治安拘留295名 ,完成任务的145.6%……”为了正面报道公安严打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记者以百分比的方式给予佐证。却不知记者的这一佐证 ,不仅让人了解到了公安抓罪犯还有任务指标的内情 ,更是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当年“反右”时期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右派”指标时 ,造成了不少善良的人被戴上“右派”帽子 ,冤屈一生的悲剧。时至今日 ,这种本身就有悖于科学规律和法律严肃、公正的行为 ,却仍在大行其道。设想一下 ,如果上级下达这个县必…  相似文献   

19.
李卉 《记者摇篮》2005,(7):46-46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省和全国两会的直播报道任务.亲历了18期卫星直播节目的顺利播出。这其中,有辛苦.有兴奋,有欣喜,更有心得。而如何在直播节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成了我两会报道归来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应该让主持人成为直播节目中的“安全阀”和最有效的备播手段也是我此次参加两会直播报道的一个最重要的心得。  相似文献   

20.
安利 《记者摇篮》2007,(8):10-11
所谓"两把板斧",我个人认为:就是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采访中,对被采访者的两种技巧如何巧妙恰当的运用。一、采访中的"软手"通俗地讲,"两把板斧",即为采访中,记者的"软硬兼施"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