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12月1日至3日,我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应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的邀请飞抵莫斯科,对苏联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因为这次访问是在中苏关系经历了长期的疏远和对抗之后,是1957年以来中国外长第一次正式访问苏联,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世界舆论普遍关注中国外长的莫斯科之行。不少国家的舆论机构和政界人士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欢迎中苏两国的改善关系,指出会谈具有重大意义。苏联新闻机构是怎样对待中苏关系史上这件大事的呢?从新闻报道看,苏联对这次访问是重视的,各种新闻机构作了比较及时、充分的报道。在报道中不刻意渲染,不造宣传声势,冷静而审慎。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向苏联提出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苏联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签约,虽然中苏已经复交。1936年,情况起了变化。11月25日,德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直指苏联。苏联感到东西方法西斯的威胁已是迫在眉睫,同时又担心中国向日本妥协,自己更加孤立,两面受敌。遂开始积极主动地调整中苏关系,开始向中国提供军援,以借助中国的力量在东方将日本拖住。  相似文献   

3.
编后记     
一个多月来,我国人民以万分欢欣鼓舞的心情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本刊本期也以较多的篇幅刊载了纪念这一伟大节日的文章共二十多篇,其中有我国新闻工作者(包括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等新闻单位)访问苏联的回忆录,有对苏联新闻工作的先进经验的介绍,有叙述中苏两国新闻工作者的兄弟友谊的通讯,以及其他有关的译文、史料等等。这些文章除了有的在卷首发表,有的在本刊的几个固定的专栏发表以外,还有一些发表在本期专辟的“在新闻战线上,在中苏兄弟间”一栏中。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四位在中国工作的苏联新闻工作者——雅可夫列夫同志、索罗维  相似文献   

4.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年间,中苏两国的新闻广播工作者之间展开了频繁的友好往来和亲密的合作。近年来,中国新闻广播界应苏联的新闻广播界的邀请,每年都派有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并实习,其中比较大的代表团有:1953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问真理报代表团,1954年的中国广播工作者访苏代表团,1954年的新华社赴苏访问及实习代表团,以及分别在1955、1956、1957年访苏的三个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总人数八十多人。代表团的成员包括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党报以及工会、青年、民主党派、兄弟民族语文等各方面的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负责人、编辑、记者和经理人员。  相似文献   

5.
站在新中国发展的起点上,怀揣着亿万中国人崛起的雄心,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于1955年正式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那么,这样一个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是如何落户湖北武汉的呢?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月,经中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商议,苏联政府同意帮助中国援建50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兴建一座钢铁企业.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原因,中苏两国边界在黑龙江一段,在清朝时,只是简单地以江为界,没有严格划定。苏联一直站在当年沙俄蛮横的立场上,声称中国的边界应当划在界江界河的我方沿岸一线。这样一来,江中的岛屿(黑瞎子岛)自然就划归了苏联,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成了苏联的内河。……1969年,中苏两国的珍宝岛流血冲突,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7.
1984年8月,父亲赵家璧接到北京中国出版协会的通知:他被选为中国出版代表团成员,将在9月7日到日本国访问交流。一提到日本,家父立即想到了内山二兄弟和他们创办的内山书店。他真高兴能有机会再访内山和他们的书店。1932年秋,赵家璧在郑伯奇先生的陪同下,第一次踏入位于施高塔路的内山书店,进入书店,只见四壁都是高达天花板的书架,精致、漂亮的日文丛书,分门别类地陈列在架子上,环境幽静雅洁,一片东瀛情调。店主内山完造微笑着迎接他们,但他们今天不是来看书的。他们穿过店堂,踏上楼梯,步入二楼的会客室,去晋见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鲁迅先生。因…  相似文献   

8.
5月中旬的北京,是举世瞩目的中心。尽管高校学生搞的绝食请愿正在进行之中,但人们期待已久的中苏高级会晤还是如期举行了。1200多名中外记者云集北京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历史性的时刻 5月16日,这个日子给人们的印象将是深刻的。这一天,30年来中苏高级领导人首次会晤,宣告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正常化。上午10:04,中苏高级会晤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开始举行。这象征着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正式和解。由中国、苏联、第三国来华记者  相似文献   

9.
文莱新闻业一瞥田木人民日报记者组决定访问文菜时,中文两国虽已建交两年,但都尚未在对方正式建立使馆。东道主文莱政府新闻局为我们的访问提供了诸多方便。作为访问文莱的中国记者组,我们是破天荒的第一个,因此,两国新闻界的交往可以说是从零开始。文莱新闻局局长在...  相似文献   

10.
再过一些日子,北京将发生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将举行会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赵紫阳将与戈尔巴乔夫会晤,恢复中苏两国共产党的关系。最高级会晤的信息是邓小平在三年多以前首先发出的。那时,国际形势出现了缓和趋势,苏美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国內推行改革,并提出了外交政策新思维,苏联和中国一样,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改  相似文献   

11.
文字,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第一次走进西欧,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罗马式、哥特式、罗可可式建筑有别于我们的飞檐斗拱,蓝眼睛、白皮肤、高鼻梁有别于黑眼睛、黄皮肤……然而,也有我们所熟悉的、感到亲切的,那就是中国货和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主要是出现在报纸上和店名上。本文主要谈谈我所见到的中文报纸。  相似文献   

12.
中苏两国的出版物交换工作肇始于1949年,出版物交换不仅促进了中苏两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同时也加深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共融.受不同历史时期中苏两国关系的影响,中国国家图书馆(时北京图书馆)与苏联各图书情报机构的出版物交换工作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并总体呈现出合作机构类型多样、双边合作积极有为、交换内容全面务实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40年1月,由中苏两国共同筹备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在莫斯科开幕。中央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及中苏文化协会挑选中国历代艺术品赴苏参展,展会的筹备因中央研究院各方意见分歧而颇费周折。本次展览会所展出的中国古代及中国抗战艺术品在苏联各界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于推动战时中苏艺术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国艺术展览会"被迫中断,在中苏关系渐趋冷淡的背景之下,中苏两国间就中国参展艺术品归国所开展的交涉活动也颇具意味。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建立至苏联解体,42年间我们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外交部礼宾司前参赞马保奉撰文介绍了中苏互称“同志”的曲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互称“先生”新中国成立初,在中苏两国来往的正式文件中互称“先生”。中国方面对苏联发出的第一份外交文书中首次出现“先生”称呼,即1949年  相似文献   

15.
“金士明”杯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已降下帷幕。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笔者曾夜以继日地观看了100多位参赛主持人的作品。虽然很辛苦,但我的心情是兴奋、激动并且颇感欣慰的。屏幕上迎面走来一位位或熟悉或陌生的节目主持人,他们为你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6.
A 国元首来 B 国访问,记者云集在 B 国机场等候,夜幕之中飞机降临,在森严的戒备之中,记者远远地看到几个人簇拥着一位身高、体型特征与来访者相仿的人匆匆地乘车而去。众记者慎重地相互核对了一下,认为准确无误,便分头回去发稿。不料第  相似文献   

17.
辛文 《航空档案》2011,(7):48-65
从1951年到1961年,根据中苏两国协议,中国从苏联引进了7种型号的飞机、9种发动机、5种战术导弹、数百项机载设备的制造技术,以及成套设备和器材.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项工程中有13项是航空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航空工业先后聘请苏联顾问、专家共893人.这批专家,尤其是早期的专家,有列宁勋章和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有博...  相似文献   

18.
韩国高丽大学高级新闻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于1994年11月30日访问了复旦大学,并参加了中韩两国共同举办的复旦大学——高丽大学新闻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月之后,就于1949年12月16日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动,也是第一次出国访问。出访的目的是和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结盟,但这次出访以及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把原本有望建立的中苏同盟变成了美国、中国、苏联之间的三角外交。  相似文献   

20.
访问要得法     
记者和通讯员明确了报道思想,列好了采访提纲后,就要开始访问活动了。访问有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两种。个别访问的主要艺术在于谈话中要善于提问。这是个关键问题。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对我说,有次他去采访一位劳动模范,虽然在采访前作了不少准备,但提问时没几句就完了,有些提问被访者感到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