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写好说明文,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是关键。下面我们结合《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具体来谈谈。下定义。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以便读者明确了解被说明事物的基本概念。《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介绍“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事物时,就采用了  相似文献   

2.
【原文】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分析】科普说明文怎样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段相当重要。《食物从何处来》的开头段很有启发性,而且语言很形象。它先不急于回答“贪物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甚至不提  相似文献   

3.
几位中学语文老师当面对我说:“我们感到说明文难教,原因何在?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同时举出《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说明文为例。现在,就以《食物从何处来》为例谈一谈我的意见。说明文比较难教。凡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4.
一.有效提问特征及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课程论专家张迎春教授在其论文《教学有效提问:从理解到行动》中指出“有效提问”就是教Ⅱ币有目的、清晰明确地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促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同时,指出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表述清晰明确;(2)能够引发学生共鸣;(3)能使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4)具有导向性;(5)具有可拓展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平衡概念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易理解,在学习中倾向于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应用观察法进行高中《生物》“生态平衡概念”的教学,在学生观察一个简单菜(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每一条食物链各种生物的数量消长关系的基础上,再由学生分析每一条食物链各种生物的数量消长关系来理解生态平衡概念,效果良好。1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校植物园(300平方米)种植菜豆。4月中旬以班为单位穴播菜豆(每班穴播1000粒菜豆种籽),从穴播之日起到进行“生态平衡”一课教学之日止,…  相似文献   

6.
丝丝入扣 渐入佳境──“作用尺寸”教法一得湖南刘斌作用尺寸是《公差配合》课程公差原则中一个较重要的概念。我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特殊到一般.使学生对作用尺寸的概念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如下:1、绘出以上两图。提问:(1)...  相似文献   

7.
一篇好的说明文必须既注意科学性,也要适当地注意生动性。《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这样的文章。我想以该文为例,说说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读写的浅见。先说读。指导学生读,要有目的地抓下列几个重点。题目揭示内容“食物从何处来”这个题目,用的是疑问句式(这种题式的末尾用不用问号都可以,该文的题末不用问号)。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同时标题醒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 我与学生共同探讨《食物从何处来》一课的语言特点。 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六册《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其中“荤”和“素”相对, “指鸡鸭鱼肉等食物”。然而, “荤”本来与肉食没有任何联系,其意义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说文》中, “荤”属(?)部而非  相似文献   

10.
幸萍 《现代语文》2009,(7):27-28
与所有课程一样,大学语文课也应重视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常言说得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不仅是学生要问(请教)老师,同时老师也要经常提问学生,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下面从提问的必要性方面来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思维能力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外界刺激,提问就是这种最有效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借助提问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审视课堂提问,有的问题琐碎、浮于表面,这样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考也是浅层次的。如何基于思维品质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呢?下面以三年级下册《蜜蜂》一文为例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2.
师:(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的几个诗句:“相命肆(从事)农耕”“桑竹垂(落下)余荫”“鸡犬互鸣吠(鸡犬相闻)”)这样的图景,我们在过去读过的哪一篇课文里曾见到过?生(齐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率领学生一齐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师:这写的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幅很好的风习画。现在大家可以猜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了吧?生(齐答):《五柳先生传》。(教师板书课题并范背全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下位巡视,回答了个别学生的提问。)师:这篇课文要分两段练习背诵:第一段是传的正文;…  相似文献   

13.
刘松 《中学文科》2008,(4):143-14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14.
新入选教材的《海上日出》(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作者对雄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教学本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情感,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发现,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具体操作如下:一、观图1.出示挂图或投影显示画面内容。提问:(1)你从第一幅图上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导”说,即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说。)(2)第二幅图呢?(方法同上,但要注意从“扶”到“放”。)…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有专家提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四册说明文的教材有如下特点 :第一 :科学性。科学知识含量大 ,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最新的发现、发明等。如《食物从何处来》除涉及生物知识外 ,还有生物化学 ;《恐龙危机无处不有》除古生物学外 ,真正证明的是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 ;《被压扁的沙子》则涉及到化学、物理学中的压力学、热力学 ,真正解说的又是古生物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二 :丰富性。内容涉及面广。有人文性较强的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有探究自然之谜的 ,如《蜘蛛》、《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大自然的文字》、《食物从何处来》、《时…  相似文献   

17.
<正>《漏》是一篇民间故事,在儿童问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最终将学生之问化为教学之问,以“问”驱动“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一、初读课文,自主提问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漏》。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左边三点水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右边的“尸”表示与房屋有关,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漏”。(齐读题目)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语言文学训练的必要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方法谈几点浅见。一、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1.围绕课时目标设计。例如《吃墨水》(第三册)一文的教学目标(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多读好书、专心读书才能增长知识,长大成为有学问的人。为达此目标,必须弄清楚谁吃墨水、怎样吃、为什么要吃“墨水”等几个问题。根据这一思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使学生懂得:长大要成为有用的人,必须向…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既互有联系又互有区别的概念:“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如果只从定义上看问题,语言和言语也确是...  相似文献   

20.
一《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大郑宫。”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阈,秦徙都之”。秦国从何处徙都咸阳,此处没有明文记载。《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三年,作为冀阈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这就明言秦国自雍直接徙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从此说者有:蔚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云:“前350年,秦自雍徙都咸阳。”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0页云:“这时秦国为了争取中原,图谋向东发展势力,把国都从雍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