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控制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汽车内部网的应用与无线车载数据的传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车载控制局域网(CAN)之间的互联和集成,设计了一种基于ARM7微控制器STM32F107VCTX的多功能网关。它实现无线局域网络,控制局域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种通信协议,不仅成功的解决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车载CAN网络的互联问题,而且通过WI-FI技术将无线传感网络扩大至无线局域网络,为移动应用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硬件基础。  相似文献   

2.
P2P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在Inernet上,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如何在无线和移动网络中部署P2P网络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无线和移动网络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在非结构化和结构化P2P网络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传统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存在移动无线网络数据交互量监测准确度差、数据监测经常出现数据断层现象。同时,传统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在移动数据多路交互检测中出现多路数据逻辑混乱现象。针对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依托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统计技术,提出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系统设计方法。经过仿真实验测试证明,提出的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各项性能表象出色,满足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领域日常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通过无线链路连接路由器和终端设备的无线多跳网络,是一种新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可靠性、自组织性和自愈性的特点。而且建网方便快捷,成本低,具有传统有线、无线网络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为无线个域网、局域网、校园网甚至城域网提供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无线Mesh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路由转发功能,再加上网络中节点的频繁移动,使得路由技术成了无线Mesh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无线互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日益发展,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使得未来的移动网络是一个多无线环境分层小区结构的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统一管理网络无线资源的必要性,并描述了引入CRRM后无线网络的结构,最后分析了中Nokia公司应用CRRM后在网络业务容量方面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光纤无线融合即光纤和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融合,是固定移动融合技术(PMC)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接入网层面上光无线融合的实现,通过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向终端用户提供固定和无线/移动的现有或未来的各种业务和应用,从而降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维护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无线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传统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正在逐渐向移动GIS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移动位置服务MLS(Mobile Location Service)已成为移动GIS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该文在论述了移动GIS技术之后,探讨了位置信息服务中移动GIS的体系结构、应用模式,讨论了移动GIS在位置服务中应用的领域,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GIS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了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并为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可能,克服了有线局域网的种种弊端,能快速方便地解决使用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联通问题。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移动条件下的协同态势感知应用问题,通过研究聚类系数、度与度分布等协同应用网络特征参数,构造了基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特征的适应度协同应用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0.
无线通信技术满足了用户对在不同移动状态下获取网络信息的强烈需求,也符合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生活节奏紧张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网络部署迅速便捷的特点,对于缺乏线缆资源的新兴运营商来说,无线通信技术是成功部署通信网络,迅速为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服务的最佳手段。为此,介绍了单片无线收发一体芯片nRF401在无线传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浅谈无线传感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线传感器是一种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全新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核心大多是无线电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低功耗硬件平台设计拓控控制和网络协议、定位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传感器正逐渐向智能化和微型化发展。无线传感器的研究是协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科技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无线传感器技术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使用该系统不需要繁琐的程序,便于调整和协作。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重要性,文章从无线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和传感器技术日益成熟,推动了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的飞速发展。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从单一化到集成化、微型化,进而智能化、网络化,逐渐成为信息获取的新型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其在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智能建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己开始向智能建筑应用渗透,并逐渐成为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智能建筑的构成、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进行阐述,最后,在其基础上,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建筑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钱超 《大众科技》2012,(10):15-17,14
传感器网络是由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文章在分析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近距无线技术的应用研究,论述了无线技术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和发展,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同时阐述了无线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典型实用和示范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田源 《科技风》2014,(6):98-99
随着露天矿的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自动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高度集成数字化矿山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然而局限于矿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生产连续性等特殊性需要采用国际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自组网、自冗余、移动设备之间可相互组网通讯。因此无线MESH网络在露天矿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无线Mesh是露天矿矿区网络部署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和手持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为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便利的基础和平台。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强现实技术,正在逐渐开拓小型手持移动设备的新领域。移动设备的移动性、便携性以及较强的人机交互性,使得增强现实系统能够脱离体积庞大的计算机、摆脱摄像系统等硬件的限制。在教育技术领域,将智能手机作为增强现实技术的开发应用平台,无疑是其发展的新福音。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对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虚拟电子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翟鹏 《科技风》2012,(15):62
文章根据无线网络组网在网络特性的基础上,从网络攻击分析可能出现的漏洞在网络安全目标的形式,并总结其使用的机制和手段,确保网络安全。无线网络技术的产生是和电脑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联合分不开的。从无线网络技术的优越性能、安全性、稳定性这几方面来看,无线网络的网络技术为整个网络系统作了必要的补充,在实际应用中它具有比有线网络更切实的可行性。网络设计者应根据具体应用适用于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网络特点进行网络设计。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无线局域网的状态。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无线局域网分为四次时代,涉及简短的物理组成和拓扑结构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无线局域网在今天的市场条件下,应用程序的功能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8.
无线局域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国 《中国科技信息》2005,(4):109-109,104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以下简称WLAN)是90年代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提供了使用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并为通信的移动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潜在的手段。本文从智能建筑中新技术的应用角度探讨了无线局域网技术与智能建筑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GPRS、CDMA1X、蓝牙、WLAN等无线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移动生活、移动办公逐渐由概念转为现实,信息数据触手可及。设计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智能点餐系统客户端,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用餐体验。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带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因此,移动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在网络技术中,应用的效果十分明显。其中,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相互配合,进而形成了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络的平台。近年来,移动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推陈出新,使得移动互联网在互联网络中的作用不断突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中,手机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好评,并且逐渐成为了网络服务有效实现的关键手段。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入研究并分析了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