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道德与品德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内化和表现.品德评价是衡量德育教学的关键,是学校德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品德,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几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处理人们利益关系问题时的表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产生和表现出来。所以,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儿…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青少年守法心理结构?我认为守法心理结构就是影响和支配,个人遵纪守法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和成份之间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它属于人的品德范畴.所谓品德,就是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指一个人按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去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班杜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因素与儿童品德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论思想。他认为,人的道德品性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并深入探讨了环境和社会学习在品德中的作用及个人内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双向作用过程。他的独特的道德发展观点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谈个人品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石杰 《中学理科》2007,(8):101-102
一、目前初中生品德的现状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他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密不可分的.初中生的品德包括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和外部表现.当道德行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习惯时,就表现为初中生的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体,探讨的是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自我评价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他把人的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发展看作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进程。三元交互决定论的道德教育观,尤其重视社会环境和人的内部因素——认知因素对于儿童品德的双向影响作用,为学校的德育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纬度。  相似文献   

8.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学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业的杠杆。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道德规范乃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自下而上的理念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的一极,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明礼诚信、团结…  相似文献   

9.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3):I0005-I0005
第十三讲 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中) 三、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体,探讨的是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自我评价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他把人的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发展看作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进程.三元交互决定论的道德教育观,尤其重视社会环境和人的内部因素--认知因素对于儿童品德的双向影响作用,为学校的德育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纬度.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强调个人品德建设,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个人品德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具有“自尊自强、宽容礼让、勤劳节俭、孝悌诚敬、文明谦恭”的内在要求;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不断加强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充分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品德能力,是特指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判断道德是非、控制道德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能力(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杜会思潮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审视、辨别现实生活中价值观念和道德现象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正确评价、控制、激励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智育需要培养能力,德育同样需要培养能力。增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学校德育工作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学生品德能力培养,首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客观要求。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由品德知识、品德态度、品德能力、品德行为等诸多层次组成的整体结构。各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是不可相互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个人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社会道德文化个体化的产物;个人品德建设是指以不断提高个人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实践活动。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四德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浅谈道德价值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创造的特殊的规范调节形式,是主体性和约束性的统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道德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自然主义道德价值观、个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社会本住的道德价值观以及民主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本文将逐一详述之,以期总结出道德的核心价值以及道德的本质特点所在。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玉琳 《德育信息》2002,(6):24-26,23
所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正确处理或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但就道德发展的主流而言,它是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他人无关的、孤立  相似文献   

17.
个人品德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培养与提高个人品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应该从小开始重视,以临桂一中1302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初中生的个人品德存在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转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19.
三、道德思维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0.
道德理想化为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伦理关系,另一方面是有道德品德的人,即人的品德。 一、社会伦理关系 道德理想化为现实,规范体现在人际关系之间,就成为伦理关系。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讲,主要是仁和义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公正的、正义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爱和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得到增进,得到发展,对社会组织就起了极大的巩固的作用,就具有道德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