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提出两种文化类型: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乐感文化"这个称谓.李泽厚在对<论语>进行解读时提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这些都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半个世纪以前,英国哲学家罗素谈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说:"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西方哲学和宗教文化概念代替中国思想;二是从中国经典中寻找《圣经》的痕迹;三是利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要反对那种抛弃原文精神实质的滥用。  相似文献   

3.
《济南大学学报》2008,18(1):90-90
党明德在《龙山文化的发掘和两汉济南城的西迁》一文中认为: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有两个意义,一是在理论上,它的发掘发现了城子崖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的继承关系,大致理清了中国文化自有的系统和来源,从此宣告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破产;二是在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掘中,摸索出了一套田野考古的工作方法,彻底改变了一向由外国学者控制考古的局面,为中国考古学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0,(4):F0002-F0002
中国诗性文化区别于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天地人”三才的相感相通性,也可以说是:“乐感文化”。在其感合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中国当代,我们无法用一种像西方社会进程的明确阶段来说是后现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精神正在遭遇后现代文化中的一些消极东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而翻译对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主要研究影视作品《霸王别姬》的英译字幕采用的方法、策略等,运用对比分析,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书的出版给中国学者进行跨文化知识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当代中国法律的一整套形式化的知识都来源于国外,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传统法律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二者之间的沟通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目标之一。在无法脱开西方法律知识的境况下,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身,是从西方法律知识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文化‘活的精神生命’之存在”、“儒家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方面阐释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书的精华,肯定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化中国”蓝图构想恰逢其时。文化中国,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表达:第一,文化中国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自觉把建设“文化中国”作为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学者季羡林在为《中国翻译词典》作的《序言》中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是从未枯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翻译对于文化融合的莫大作用,其实从翻译中可看出中西文化审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三国文化”概念的由来和定义,三国文化的两大系统:以三国历史为中心的系统和以《三国演义》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是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经营谋略的文化,《中国演义》巨大的谋略借鉴意义是他书无法比拟的。三国文化的资源可直接为现实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写道:“自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外国也有学者提出杜威的教育思想远播国外,而其“最大的影响在中国”。在现代中国,作为教育理论重要派别的“活教育”理论就是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对此,陈鹤琴曾直截了当做过说明。他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的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界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曾长期居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较之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更具有成熟性、丰富性和典型性等独特品格,引起了学界同仁尤其河洛地区学者的重视。在近20年的河洛文化研究中,各种有关河洛文化研究的会议相继召开,也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论著。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河南科技大学薛瑞泽、许智银先生的新著———《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版,以下简称《研究》)。该书由著名历史学家高敏先生作序,约35万字,共分为八章,即“河洛文化的研究概况”、“河洛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河洛文化的滥觞时期”、“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河洛文化的发展时期”、“河洛文化的繁荣时期”、“河洛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和“河洛地区的对外交往”,不仅对以往研究作了全面总结,而且对诸多研究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都提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细读《研究》,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内容的丰富和生动。在第一章中,作者从河洛文化研究的缘起开始,一方面介绍了河洛文化的研究组织和已有研究成果,一方面展望了今后河洛文化研究的趋势。作者指出:“总结河洛文化研究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用成果不少、问题颇多来概括。”而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4.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赵美娟在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念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这种比较是不恰当的,应当说,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遗产,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判断事物的原则,有不同的民族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民族间越来越频繁...  相似文献   

15.
2016年8月13日,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全球化:社会变迁与文化建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邀请了四位来自英国、韩国、中国以及往返中美学界间的学者,举行了“全球化与中国贡献”圆桌对话会。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看来,有些学者强调儿童读经的理由未必经得起推敲。比如郭齐家先生在文章里提到的:“既然西方人从小诵念《圣经》,伊斯兰人从小诵念《古兰经》,我们中华民族有那么多的文化经典,为什么不培养少儿诵读呢?”(《小学语文》2009年第9期)这里的逻辑是值得推敲的。西方人读《圣经》与中国人读《孝经》(力倡儿童读经的当代学者蒋庆曾出版系列读本,他将《孝经》列为第一。另有学者认为《孝经》是不必读的儒学伪经、文化糟粕)的差别大得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培养、教育、塑造学生的权威的课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诵读、解释,并在传承、解释中发展、创新。 所谓“经典”,最主要的义项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就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  相似文献   

18.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罗选民先生(2012)曾提出“: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这对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有很大启发。该文以文化自觉为指导,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1.从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感悟"钝感力"的内涵《钝感力》是日本学者渡边淳一的随笔集,从人际、爱情、事业、生活等角度讲述了"迟钝力量"的必要与优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钝感"不是单纯的迟钝,而是面对周围一切逆境因素,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