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徐敬亚同志在《崛起的诗群》(以下简称《崛起》)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反理性”的文艺主张,并以此全面否定了“五四”以来,乃至我国解放后全部新诗创作的成就。“反理性”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思想,反的又是什么样的“理性”,诗歌创作如果遵循这一主张会走到哪里去?上述问题不可不讨论清楚。这对于诗歌创作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敬亚同志的《崛起的诗群》(以下简称“诗群”)一文涉猎的范围甚广,鉴于目前文艺界对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若干重大的原则问题已经全面展开讨论,本文仅就现实主义问题与徐敬亚同志商榷。《诗群》一文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取否定的态度,力图以“现代倾向”诗歌取代现实主义诗歌和其他流派诗歌,并且把“现代倾向”诗歌确立为独霸我国当代诗坛和将来诗坛的唯一的诗歌流派。这确实关系到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诗群》在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存在着令人遗憾的严重的观点上  相似文献   

3.
解读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论断和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明确信息:中国将会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地前进,中国经济也必将在新一轮大变革中迎来自身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我们在农业体制改革上,坚决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等问题上的严重误解,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的严重错误,创造了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为特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们的看法相反,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不是后退了,而是大大前进了。”这里,胡耀邦同志向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严肃的理论课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这个问题上产生过哪些误解?我们怎样冲破了这些误解?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不是后退了,而是大大前进了?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关键在于弄清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各个方面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我国的幼儿教育如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应该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应该怎样改革?怎样发展?这已经成为当前幼教战线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解读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论断和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明确信息:中国将会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地前进.中国经济也必将在新一轮大变革中迎来自身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追光实验“追光实验”是一场著名的思想实验,它源于爱因斯坦在16岁时间的一个简单问题:如果你能赶上一束光的话,它看起来会像什么样子呢?你会看见一条条静止不动的波纹吗?这个问题促使爱因斯坦用50年的生命历程来探索空间和时间的奥秘。我们知道,当一辆火车与一辆汽车同时向同一方向前进时,它们的相对速度就是它们自身速度的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小学教师,当我一字一句地读了王杰同志的日记以后,我觉得王杰同志并没有死,他那崇高伟大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千千万万个青年将沿着他的道路前进。王杰同志心中只有“革命”二字:中国  相似文献   

9.
lekoufu@163.com问:我的儿子2岁半,如果他拿棉签掏耳朵,我们告诉他不能掏,他就很生气地将棉签扔掉。如果其他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他就会生气地拿回来,然后把玩具重重地扔在地上,如果其他小朋友碰了他的自行车,他就会把自行车翻倒。我们和他沟通过,告诉他这些东西会痛,他捡起并对它们道歉,可是没过多久又这么做。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如何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着重讲一讲我们国家的安全形势。基于大家平时了解的信息比较多,所以我要讲解的内容不是给大家做一个宏观性的描述,而是设想在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的基础之上,给大家做一些重点性的提示。一、"中国之谜"讲到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国家安全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和平崛起路线"。这也是我们南开中学的老校友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但是后来,和平崛起在海外受到了一些曲解,和平崛起是不是中国威胁?崛起是不是就是中国威胁?这样的疑问一再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决策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正确地把握前进的方向,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笔者认为,这与他分析、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他的几个主要的思想方法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薛福成是我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官僚培植起来的官僚知识分子,又是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封建专制政体的早期改良思潮的代表人物。当我们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的时候,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薛福成是否经历了从洋务派到改良派的转变?他的经济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发展的,有什么特点?笔者试图就上述问题作一综合论述。不妥之处,请同行先进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去年底,中央领导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立场。这一立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专家学者则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什么是中国和平崛起?如何崛起?崛起的进程中采取何种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4.
冯玉群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文武兼资的著名历史人物。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周恩来同志在为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举行的纪念会上致悼词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为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个概括的评价,是我们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很好的提示。那么,冯玉祥所经过的曲折道路是怎样的呢?又是怎样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就是本文试求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有20多处谈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还以他一贯的世界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十三大前夕,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可见,如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把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一样,邓小平同志是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的首要问题来对待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经济体制改革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经济体制改革谈起孟繁炳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他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以后,中国应怎样循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应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这些问题,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弄清楚我们坚持的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在多种场合下严肃地提出过两个紧密相联的重要问题:一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对这两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息息相关。本文试结合邓小平有关论述,侧…  相似文献   

18.
我们每次踢足球,球都是杜家严带来的,因为他爸爸总是给他买新的足球,所以不是他带谁带?他如果遇上不高兴的事情了,就会说,我明天球不带来了!这时,我们就肯定傻眼,因为如果明天球不带来,那么我们踢什么?明天如果踢不成足球,那么明天来上学还有什么意思?不过,他说话从来不算数,今天说,我明天不带来了,可是到了明天,又带来了,所以他现在再这样说,我们已经不再傻眼了。但是今天,他真的没有带球来。我们说,你真的没有带球来吗?他说:“那当然,你们以为我会说话不算数吗?”他没有带球来,好像比他带球来还要神气,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林晓琪说,他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确立和发展,是跟他寻求拯救祖国危亡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是跟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分不开的,也是促使他从事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因。鲁迅逝世不到二十天,许寿裳就指出,在弘文学院时,鲁迅常常跟他讨论三个相联的国民性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  相似文献   

20.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关心孩子的家长就会忙着询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有的家长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家长就会感到失望。还有的家长会这样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什么?”让孩子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新鲜事,甚至让孩子提出问题来。两种提问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思考:你赞成哪一种提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