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私营经济这个词汇,在1956年前共和国的话语体系里,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出现在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临时宪法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曾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一次是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里.但是,“五四宪法”一方面规定了私营经济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又规定了对其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等政策,并且指出了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概念来源于西方,又称“个人私生活秘密权”。美国法学家荷尔下的定义是:“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务未能得到他的同意前,不能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廖晓英在《新闻法通讯》总15期著文说:我国宪法及法律对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已有明确规定。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相似文献   

3.
常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照章纳税”一词,其实,从法学角度看,“照章(或遵章)纳税”的提法不符合法律要求,不够妥当。 纳税在我国已是一种法律行为。《宪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显  相似文献   

4.
叶新 《出版史料》2001,(1):103-106
1990年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创了我国在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使用方面有法可依的新历史。我国著作权法第51条规定:“本法所称的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义语。”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在一部成文法中专门规定这一条呢?这就要从近代中国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谈起。  相似文献   

5.
北京一家大报在纪念“六一”儿童节时,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是:《每位公民都要为儿童做文明表率》。显然,这个题目是有错误的。“公民”不是“大人”和“好人”的代名词。根据宪法规定,凡具有我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未成年人(包括婴幼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也是我国公民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位公民未必都能做“文明表率”。凭想当然来理解法律用语,就会出差错、闹笑话。由于缺乏法律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与侵害名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我国宪法、刑法等也有保护我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有关规定。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对名誉权案件中的法律适用作了具体解释。这不仅给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新闻界有效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8.
李洁 《当代传播》2002,(2):42-44
提出的学理概念,泛指调整因新闻内容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③。我国的新闻侵权法是在总结十年动乱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以及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禁止侮辱、诽谤和诬陷。这成为新闻侵权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讲,可按四个阶段考察我国新闻侵权法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颁布(刑法》。该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要处以相应的刑罚。这是我国首次立法惩处诽谤侮辱,可谓新闻侵权法的滥筋。《民法通则》于1…  相似文献   

9.
近日从一家大报上读到《从“心灵尘暴”到“知心春风”》一文,感慨良多。既为金华某高中学生徐某因杀母被判刑而惋惜,也为作者“知心姐姐”的良苦用心所动容。的确,“徐某杀母案”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为之反思。但是,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我又深感忧虑:“知心姐姐”知青少年之心,但好像不知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 我国于1991年9月4日颁布、199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保密法》修订源于怎样的理念? 辜胜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知情权”作为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尽管我国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但是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作用越来越发达的当下,让地方政府最头疼的已经不仅是平面媒体记者,而是没有记者证的网民记者或者称之为公民记者。《宪法》规定,公民都有监督的权利。这些网民记者将所见所闻实名或匿名发布到网络上,正是基于他们对宪法的高度尊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忽然想到》一文中,有警句:“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我也忽然想到,先生在说这6个“敢”时,是信笔写来,还是经过认真推敲,为什么把“敢说”列于诸“敢”之首?我认定,如此排列,不是率而操觚,是有大义存焉。这倒不是基于对鲁迅文笔严谨的崇仰,实是尝试把别的“敢”列于“敢说”前均觉不妥;正像《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那居于首位的“言论”其地位不可变更一样。“言论”…  相似文献   

13.
李洋 《青年记者》2015,(10):19-21
只有获得经由司法依正当程序所提供的救济,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才会真正得到保障。我国已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也需要通过立法来规制。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此,新闻传播立法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其二是规范相关权利的限制方式。一般认为,和新闻传播有关的宪法权利主要有两项,即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公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部气象史名著:《乙已占》。我国第一部栽培学名著:《荔枝谱》。我国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我国第一部学术论争集:《白虎通》。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珠算介绍书:《盘珠算法》。我国第一部刻印的法典:《宋刑统》。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秦朝制订的《田律》。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新闻     
我国第一部地方新闻法规在河北出台 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日前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新闻管理法规——《河北省新闻工作管理条例》 条例规定,新闻工作者要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各新闻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守和宣传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弘扬爱岡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等方而的新闻、信息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公民的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据新华社报道,即将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将听取关于新闻法起草情况的汇报。看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新闻法的诞生已为期不远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特别是新闻工作者,期待之情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权利,新闻出版自由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我国现行宪法第35条明文规定:“中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的目标和原则,其内涵概括为依照有关的法律规范处理一切有关档案的事务,既包括依法进行档案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检查等宏观管理和依法收集、整理与保管等微观管理,也包括依法开放与利用档案,而后者是目前档案学研究中的薄弱之处。本文拟根据有关的法律规范,结合档案工作的具体实践,对档案利用中的法律问题予以论述。一、公民和组织有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一)法律赋予了公民和组织利用档案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对于公民和组织利用档案的权利,《档案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档案法律法规的概念与类型,这一节主要谈一谈公民在档案事务中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那么在档案事务中,公民依法应当享有哪些权利,又必须履行怎样的义务呢?一、公民在档案事务中的权利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任何公民在档案事务中都享有下列四项权利:1、依法利用国家档案的权利《档案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  相似文献   

19.
5月9日,南京出版的《金陵晚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我省“带薪休假”法规基本确定》的消息。消息称:“我省劳动人事部门已基本确定了有关带薪休假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中。”看完这则消息,笔者感到,消息作者及有关编辑的法律知识严重匮乏,亟待提高。依照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在国务院,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权限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相似文献   

20.
杨婕 《网络传播》2020,(1):26-27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我国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方面的一部重要立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全面规定了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在网络信息内容领域应遵循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采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推送信息带来的问题,《规定》给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体现了监管部门在逐步探索促使新技术从发展走向规范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