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昌族不仅是我国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而且在缅甸克钦邦等地也有数千之众。随着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开展,阿昌族研究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回顾阿昌族研究成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特点、不足及今后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
《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阿昌族先民的生活写照和历史记录,是其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史诗中承载了阿昌族先民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形塑社会道德、认识人类起源、记录生产生活、形成宗教信仰等现实作用。在"万物有灵"思维的影响下,阿昌族先民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构筑起"世俗化"和"神圣化"的生存、发展双模式。世俗化是阿昌族先民社会实践的结果,神圣化是阿昌族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手段,两者都是原始思维的表达方式。由此,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成为阿昌族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但很少有人关注其语言使用状况。在昆阿昌族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为了了解昆明地区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笔者利用参加“第二十二届在昆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的机会做了一次专题调查。本文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阐述昆明地区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其语言态度,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时期,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给阿昌人的宗教信仰增添了新的内容。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首先是受移入滇地的内地人民的影响,其次是道士在阿昌族地区传道和管理道教的机构道纪司的设立。德宏户撒的皇阁寺保留了阿昌族道教信仰的诸多元素。道教在阿昌族地区传播表明,阿昌族很早就接受了中原地区的道教并成为自己宗教的一部分.使阿昌族宗教带上较深的道教烙印。阿昌族的道教信仰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阿昌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村规寨规等,有利于调整阿昌族地区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个居住在半山区和坝区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浸润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中,多维度牵引着阿昌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部阿昌族聚居的村寨普遍存在经血不洁等错误观念,阿昌族妇女由于月经禁忌的限制而采取的诸多不恰当的护理方式,极大地损害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很多针对经期妇女的行为限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妇女的健康。在与经期病痛长期作斗争的过程中,阿昌族妇女在经期护理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地方性知识。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科学的经期护理方式逐渐被阿昌族年轻妇女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阿昌族传统文化深厚鲜明,民间手工艺发达,户撒刀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户撒刀影响着阿昌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族际互动与民俗活动,彰显了民族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递等因素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的传承日渐式微,基于“文化自觉”角度,阿昌族要采取若干举措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阿昌族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界学者也对阿昌族的文化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本文从历史脉络、语言传承、宗教信仰、习俗与文艺、传统工艺与医药、教育与体育、文化发展问题几个层面,梳理近十年阿昌族文化研究的成就,以期对深化阿昌族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阿昌族     
阿昌族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德宏州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等地。另外潞西县和龙陵县有零星分布。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户撒和梁河两种方  相似文献   

10.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相似文献   

11.
受传统文化影响,阿昌族女性长期被边缘化于本民族文化继承主体的范围之外,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阿昌族妇女的信仰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以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阿昌族女性信仰变迁为研究对象,尝试寻找这些变化与阿昌族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存续前景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分析对我们认识与了解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状貌与文化延续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跨境民族阿昌族是全国各省区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阿昌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阿昌族与其他民族世代友好相处,在分布上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经济文化方面形成鲜明的共生现象;阿昌族作为跨境民族,和缅甸边境人民友好往来,保持着民间边境自由贸易,形成共同的宗教区域,对边疆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的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云南跨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少部分分布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因其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承载了其全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基于保山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的了解,对下一步阿昌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阿昌族男女恋爱自由,但婚姻的缔结必须由父母做主,因此,社会上普遍盛行拐婚的习俗,这是青年男女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大胆叛逆和抗争;另一方面,阿昌族社会高昂的聘礼以及对恋爱男女婚前性行为的严格控制等因素也容易导致拐婚,通过拐婚方式缔结的夫妻关系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但拐婚习俗在阿昌族地区流行的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2004年10月12日在北京揭晓。云南德宏州梁河第一中学159班阿昌族12岁女孩曹钰楠光荣当选。这个阿昌族的女孩儿,性格活泼开朗、爱跳爱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唱起阿昌族民歌《开乃背的格》(《今天好时光》)更是有模有样,怪不得同学们称她是“百灵鸟”。曹钰楠喜欢编织麻炸花,喜欢把自己的坏心情悄悄写在日记里,喜欢睁大眼睛说自己与飞蚂蚁的“搏斗”经历……她继承了阿昌族人能说会唱的优点,也遗传了阿昌族人皮肤黑的特点,同学们亲切地叫她…  相似文献   

16.
阿昌族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世居族之一。阿昌族分为大、小阿昌两支。大小阿昌有许多的共同点,但在语言和服饰方面区别较大,并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生命的诞生在阿昌族社会是一件大事,但非婚生育却受到极为严格的控制.虽然合法的生育行为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阿昌族认为性是不洁的,怀孕和分娩作为性行为的结果同样是不沽的,因此,孕产妇必须遵循许多行为方面的禁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阿昌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已逐渐改变.  相似文献   

18.
阿昌族之称谓因地而异,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汉文史籍中多为“峨昌”、“莪昌”、“阿昌”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另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操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阿昌族社会对于“性”的认知和态度往往与传宗接代的生殖观念糅合在一起。为了欢愉的性行为被严格控制,“性”变成了不涉及个人情欲的制造人口的工程。将性行为的生育功能推向极致导致了阿昌族社会的“非性化”发展,男女两性在身体上的差异被尽量掩盖,即使对已婚夫妻来说,性也成为一件羞耻或丑恶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阿昌族的性观念已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居保山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保山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地区。区内有汉、彝、傣、白、傈僳、布朗、景颇、阿昌等13个世居民族。新华乡位于腾冲南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1%,其中阿昌族1121人、傣族346人、傈僳族88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为保山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