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表在1986年12月16日武汉《长江日报》上的《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街头自行车纵横观》,是一篇精彩的“中性”报道。因为报道形式新颖独特,问题也抓得准,所以,通讯发表后,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映,被评为1986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这几年购买自行车的人特别多,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但是,自行车违章、撞倒人,简直司空见惯。《长江日报》记者谢昭良、刘立民,透  相似文献   

2.
读到古人的一段话,对我们搞新闻的记者、编辑颇有启迪。这段话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礼记·学记》)这段话非常符合现实情况,只有善于提问的人,“叩之以大(者)”,得到的反响才能是“大鸣”,反之,问不了几个问题的人,“叩之以小(者)”,那当然得到的反应必是“小鸣”,甚至会戛然而止的。新近当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张严平,就是一位善于提问的“叩之以大”者,她在采访老将军杨业功时,就准备了一连串的“?”:“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威严吗?他发火吗?他发起火来…  相似文献   

3.
古人用兵,有“十面埋伏”之法。古人写文章亦有此法。《汉书·韩信传》的开篇及中篇,用的就是此法。为便于分析起见,先把此传开篇原文抄录数段如下:“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能推择(被推举)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  相似文献   

4.
策划的解读新闻策划与文风有必然的联系吗?有。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弄清策划这个概念。据许慎的《说文》:“策,马箠也。”“箠,击马也。”———用马鞭击马,奋力之谓也。“划,锥刀曰划;从刀从划。”———用锐利的锥刀刻画、切磋、雕琢,其本义和引申义是:锐意的谋划。两字的意思连起来,即全力以赴,锐意谋划。另据《后汉书·隗嚣传》:“是以功名终身,策划复得。”又,《晋纪》中:“魏武帝为丞相,命高祖为文学掾,每与谋策画,多善。”“划”与“画”相通,都是策划、谋划之意。古人如是说,今人呢?《现代汉语词典》对“策划”这一词条…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6.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7.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8.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同志喜欢阅读古代诗文,也常在他撰写的文章中引用一些古代名言名句。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编纂古代名言名句的辞书或选本之时,绝对不可将毛泽东引用的古人或前人的名言名句,标作毛泽东的名言。但是,在当今出版的名言名句辞书中,却常常有类此之误。笔者曾买得一本王树山主编的《中国名言大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1版),仅把毛泽东引用前人的名言名句误定为是毛泽东之语的就有好几处。其一,326页:“兵不厌诈。——《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这条名言是毛泽东之语并出自他的《论持久战》吗?非也!这条名言的出处,不论查  相似文献   

10.
自从宋祖英唱的《辣妹子》这首歌流传之后,湖南的泼辣热烈更加令世人瞩目。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如古人所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说的就是“天人同构”包括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相沿成习,铸成特色。今天,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辣椒湖南》,也让人  相似文献   

11.
1989年5月1日,《世界经济导报》发表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一个自由地讲真话的环境》的署名文章,它把胡绩伟同志主张的“人民性”高于党性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文章说:“对于党报来说,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人民性是第一性的,党性是第二性的。”并认为“过分强调新闻的党性而忽视其人民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新闻专制的倾向”。论据何在呢?文章举了三例: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许多新闻媒介异口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11日第8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农妇缉凶 警察何在》的评论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7凶杀人恐怕在当地让群众听来已是耸人听闻,难道还有很多比这更恶劣的案件吗?”笔者认为,句中的“耸人听闻”当为“骇人听闻”之误。  相似文献   

13.
1989年5月1日,《世界经济导报》发表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一个自由地讲真话的环境》的署名文章,它把胡绩伟同志主张的“人民性”高于党性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文章说:“对于党报来说,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人民性是第一性的,党性是第二性的。”并认为“过分强调新闻的党性而忽视其人民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新闻专制的倾向”。论据何在呢?文章举了三例:——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许多新闻媒介异口同声诬蔑一大批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是“反党、反社会  相似文献   

14.
后魏的学者祖莹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同死人共生活也。”(《魏书》)“机杼”的本义是织布的工具,这里是指文章的篇章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写文章,自己应有自己的结构安排,应该有目己的风格,不然的话,我们还能够和死人共生活吗?这是提倡作家要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文章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只是模仿古人死人的东西,事业就  相似文献   

15.
《毛诗序》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说,古人在用语言不能充分抒发自己内心感情时,往往借用歌曲的节奏、人体的动作来辅助。报纸主要靠文字表达思想,它有没有“言之不足”而有求助于“舞”呢?  相似文献   

16.
古人用兵,有“十面埋伏”之法。古人写文章亦有此法。《汉书·韩信传》的开篇及中篇,用的就是此法。为便于分析起见,先把此传开篇原文抄录数段如下: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能推择(被推举)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厌)之,乃晨炊蓐食(未起而在床蓐中吃),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不给饭吃)。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给饭吃),竟漂数十日(在漂母操作的数十天内,都给饭)。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重重报答)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自己谋食),吾哀王孙(可怜你这公子)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  相似文献   

17.
殿杰 《新闻三昧》2006,(3):56-56
有什么克服差错的办法吗?有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总结了防止错误的“六字诀”,即:疑、查、核、问、辨、记。疑。对稿件中的提法、字词用法,敢于心存怀疑:“对吗?有根据吗?”古人云:“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凡有疑问、疑点就应盯住不放,反复琢磨、推敲。诸如:文理是否畅通?时间、数字是否准确?成语、用典是否得当?标点使用是否准确?国名、地名、译名都要订正,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一位编辑发现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国劳动模范进卯”,编辑对“进”字产生怀疑:“难道还有姓进的?”经与同事切磋,断定此人可能姓“范”。后经核实,果然…  相似文献   

18.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包容;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语见《皇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阴阳之理也.” 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十七回:“末二句收到落梅,层次井井,包罗万象,无一毫遗漏,所以为难.”郭绍虞《从文法语法之争到文法语法之分》:“刘勰的《文心雕龙》,确是一部伟大的的著作,包罗万象,继往开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它特殊的贡献.”马南邮《燕山夜话·欢迎杂家》:“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杂七杂八地包罗万象的吗?”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2,(6)
《华商报》2002年9月7日五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刘海若可以站起来了》的消息,导语说:“从死亡线上转危为安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已能筒单对话并‘妙语连珠’了。”尽管“妙语连珠”加了引号,表示刻意渲染,但其用词前后矛盾实在让人有种蹩脚难忍的感觉。稍稍懂得一点语法常识的人都会问;简单对话何以妙臣连珠?  相似文献   

20.
阅报指瑕     
翻看几份《北京娱乐信报》,见语句失范处颇多,选几例略加分析之。——2003年8月10日16版《一家跑水淹了六层楼》,文中有“吴律师认为,为了避免多数人利益不受损害……”这句话,“避免……不受损害”双重否定即肯定,就是非要“多数人利益受损害”了?这是吴律师的原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