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明代前期,因监察队伍自身的自律性很高,使得明初的监察效率颇高,保障了明代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随着明代宦官逐渐走上明代的政治舞台,宦官不仅仅篡夺和侵蚀了内阁的权力,大理寺的司法权力,更使得明代整个的监察权力被侵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宦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监察权力中的司法监察权、军事监军权等各种关系到国家命脉的监察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逐渐侵蚀了整个言官系统.最终,"宦官政治"这颗毒瘤渗入了监察制度的骨髓,也成为了导致明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唐代中后期君主对宦官之策具有不易宦官权力的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展开多方位的分析。认为唐代中后期君主所构建的基本上是一个内廷外朝相制的二元体制,宦官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这一体制被视为王朝统治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君主对宦官之策实质上只能是在维护二元体制的前提下对这种体制的改善。正是这二元体制以及君主对宦官的相应政策构成了宦官专权长期存续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带来了君主陷入困境、政局加剧动荡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3.
秘书机构和秘书权力的“膨胀回位”,在我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历史现象·李欣主编的《中国秘书发展史》里有比较好的研究和论述,对今天的秘书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边又.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自承担秘书工作的不同职能:“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应该说是分工清楚,非常严密的秘书群体.它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地扼制秘书权力的项服.但是,巨著宦官秘书的出现,形成“南街北司”之争.直到后购·连星带自己的生死也要受他们的操纵.明朱元田结于东汉、唐等历代宦官秘书权力膨胀、误国乱政的教训,禁止宦…  相似文献   

4.
东汉光武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①。此后,宦官的势力逐渐膨胀,到东汉后期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打击正直的官僚士大夫,重用宦官的子弟、亲属及投靠他们的官僚士大夫,垄断了仕途。这样,大批的太学生和郡县的儒生与正直的官僚士大夫相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对于时政进行品评,在东汉后期掀起了强有力的“清议”之风。如史书中所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 公卿,裁量执…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对百官都可监察。唐代的宦官乃是皇帝的亲信、奴仆。随着唐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和进入中枢机构,御史台和宦官产生了二定的联系,二者的势力互为消长。御史台与宦官的联系和制约,影响到唐代政局的变化,形成唐代政治的许多特色。御史台与宦官争夺监军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监察制度自秦汉创立,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产生重大的变革,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监察体制中御史监察系统的统一和完整,是到唐代才完成的,唐代御史机构完整统一,所属有台、殿、察三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制度健全,职权扩大,其次,监察体制中言谏监察系统获进一步发展,有专门的言谏机关,谏官种类增加,权力增大,除了言事谏诤权的行使外,封驳诏书权的健全,加强了宰相间的相互制约和对皇帝决策的监督,其三,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备和崇重,其四,监察官吏行使权力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为以往历代所不及,唐代监察体制的这些变革,进一步摆脱了门阀士族的羁绊,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使中国封建监察体制趋于合理,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从秦至清的宦官制度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过程,宦官的兴起导致宦官专权,宦官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长期存在,显然与皇帝专制的人治体制有关,宦官专权给当时社会造成极大的祸乱。  相似文献   

8.
漫话宦官     
中学课文中,有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代的宦官。宦官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这里作些简要介绍。宦官之设,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就有几个著名的宦官,如勃貂(楚)、管苏(晋)、景监(秦)、缪贤(赵)、竖刁(齐)等。宦官又称“侍人”“内侍”“内臣”“内官”“内监”“太监”等。因隋唐时设有管理宫庭内部事务的机构叫内侍省,其主持官称为内侍监或内侍少监,通例由宦官充任其职,故宦官称为内侍或内监,其中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革命者主要是吸收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初步建立了议会监察体制的雏形。袁世凯夺取民国政权后,破坏了议会监察制度,重新建立了一套具有专制性质的监察体系。总的来讲,民国初年由于社会混乱,政治不稳定和袁世凯集权制度的建立,使民国初年的监察制度运行效能低下,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0.
唐后期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度膨胀,大大地压制了以宰相为首的士人朝官团,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遂引发了所谓“南衙北司之争”,即以宰相为首的南衙朝官与以枢密使、神策中尉等为代表的北司宦官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唐代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在宦官专权的彤势下枢密使的权势与地位发展到极至。身为宦官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枢密使是作为非宦官身份的外朝官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但事实上,由于枢密使在政治中枢的特殊地住使其成为许多外朝官员巴结的对象,同时枢密使与宦官集团的另一权贵——神策中尉之间又时时有权力之争,这就使南衙北司之争复杂化,对唐后期政局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永卢革新不但反对宦官专政,而且反对藩镇割据”,事实上,由于宦官与藩镇的关系紧张,革新派反对宦官专权,并不等于反对藩镇割据,王叔文“怒暂刘辟”只是因为韦皋和刘辟冒犯了他的尊严,“摆黜李Qi”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总而言之,永贞革新并未反对藩镇割据。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宇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时期,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被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因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疯狂反扑,不到六个月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未至,再贬永州司马。  相似文献   

13.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14.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小说作家。他在担任左拾遗、监察御史时,曾对贵族、藩镇、宦官的不法行为,进行过多次弹劾,获得“直道”的声誉。后来依附大宦官,做到宰相。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中称之为“变节”。不过,陈先生虽然批评了元稹的“变节”行为,尚未研究出元稹“变节”的原因。一般文学史中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从元稹《感梦》诗:“前时予掾荆,公在期复起,自从裴公无,吾道甘已矣!”得到启发,进而探索元稹与裴(土自)的关系,查清了元稹“变节”的真相。这是元稹生平的一件大事,特为揭出,供治文学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朝的监察法律法规内容丰富、体例严密,趋于法典化;借鉴前朝形成的交叉分工的多元型网络监察体制,更具有权力的牵制作用。但监察制度只是专制皇权的附庸,监察立法与民主观念毫无关联,明朝终亡于腐败。  相似文献   

16.
元稹早年就痛恨宦官的跋扈,他用职权惩办违制的宦官,用诗歌讽刺宦官的横行,这种活动始终贯穿元稹的一生。他在宦官或者有宦官参与的再三再四的打击下,度过了长达二十年的贬谪生涯,占到其政治活动时间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这就是历来所谓“元稹勾结宦官”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西汉的监察制度承于前代,远迈后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构成形式。从中央与地方分级的角度划分,西汉的监察制度可分为以御史府、司直、司隶校尉为主的中央监察体制和以监御史、刺史、督邮等为主的地方监察系统;从权力制衡分离的角度分析,则主要表现为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监察官与行政官相互牵制、彼此制衡,中央与地方多级监察的监察体系。试以西汉监察制度的研究为视角,探析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罗斯福新政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创新是对美国传统宪政体制的突破,它要求一次“宪法革命”。这些革旧布新是对政治权力和各种利益的再分配,利益和权力的重组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宪法危机”。在美国法治至上和程序至上的宪政体制下,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国会和最高法院及有第四权之称的美国新闻界在“宪法危机”之中为各自的权力和利益博弈。为解决危机,美国政府各方在宪政体制提供的“谈判”的机制下以“斗争促团结”,相互协商和妥协,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寻求“共识”,最后在宪政的轨道上化解了“宪法危机”,促成了“宪法革命”的实现,确立了美国现代宪政体制发展的方向,为美国找到了一条宪政体制下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明初司法监察制度由独立监察机构的监察、中央行政的监察以及司法体系内部监察三道监察网构成。其对合理司法、提高效率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观其具体实施则弊端重重:司法职能和其他监察职能相混;行政对司法的监察使得司法监察沦为行政的奴婢;宦官、厂卫特务组织干预司法,造成人人自危的社会气氛。而这一切最终症结在于封建专制,它使监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20.
明成祖以前,明朝的宦官没有权力。太祖‘鉴前代之失’,对宦官有很多限制,如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等。建文帝嗣位后,‘御内臣益严’。明朝宦官有权则开始在成祖时。这是由于‘靖难’之时,曾有很多宦官‘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对‘靖难’成功有很大帮助,因此成祖即位后,对宦官‘多所委任’。但宦官‘犯法辄置极典’。宦官有权,但不敢擅权。到英宗时,既有宦官‘势成积重’,擅权至‘跋扈不可制’。随着宦官权力的扩大,宦官对明朝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最著者当推王振、魏忠贤和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