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安七子”应有孔融论姜葆夫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孔融列为"七子"之首,后代虽有所异议,但人数寥寥。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建安七子"条说得令人信服:"这七个人(指孔融、陈琳、王粲、徐于、阮、应王场刘桢)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代除曹氏父子而...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曹丕创作《典论》时的心态入手,解释了历来研究者在“建安七子”说、“文气”说、“(?)文章,经国之大业”说和“通才”论中所发现的矛盾,提出了曹丕写作《典论·论文》是为自己做皇帝所作的宣传准备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擅权,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军风起云涌,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终于在地主级阶血腥镇压下失败了。接着是军阀割据混战。曹操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逐渐扩展势力,统一了北方,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诗歌的作者和提倡者,在他们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当时有“天下文人竞集魏都”之说,形成了建安时期文学兴盛的气象。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到当时著名的文人说:  相似文献   

4.
明代前后七子与公安派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文学流派。两派表面看似乎对立,而在基本精神上却有某些相通之处。主要表现为:两派都崇情抑理,都认识到古今不得不异的趋势,都主张文学革新;所不同的只是革新的方式、途径及流程而已。七子启迪了公安派,公安派是在七子启迪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农业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多年来都是因语文教师的不同而各异。教学上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盖源于两个重大的误区: 其一是我们曾与其他学校一样,在事实上讲授的是“文学语文”,这是大多数语文老师爱上的课。我们的教材中,也是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范文。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是汉语语言文学系毕业的。多年来有一种误解,以为语文之“文”是文学。但在农业中专,语文之“文”应该是指文章。农业中专讲授“文学语文”,就提高  相似文献   

6.
曹植在曹丕称帝前,个人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能得到极大的维护和保证;而曹丕称帝后及曹叡执政期间,曹植个人的积极面子得到的是虚伪的维护和认可,而个人的消极面子则受到极大的冒犯和侵害。智慧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对于真爱的追求被极端地压抑、知己被铲除,如此等等,使曹植备受煎熬,产生极大的性格分裂,找不到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导致郁郁而终。  相似文献   

7.
诗经三百零五篇,包容、再现了自西周初始及以后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语言简洁成了特点之一。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何以能做到呢?探究其用字之法,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以“子”字用法为例。全诗“子”凡454见。 “子”,篆字为,《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段玉裁注云:“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又说:“象万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相似文献   

8.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的时期,曹丕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在文坛上的地位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曹丕诗歌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抑型语言观和“得意亡言”解构性言语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1.
滕秀平 《阅读》2007,(1):22-23
同学们对《七步诗》不陌生吧!据传,三国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千方百计迫害其弟曹植,想方设法刁难他。你曹植不是很有文才吗,那就让你在七步之内吟出一首诗,如果吟不出,就杀了你。结果呢?曹植从容自如,七步之内吟出:  相似文献   

12.
曹丕"文气说"和"文章不朽说"的文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其继嗣经历作用下形成的"自觉"意识体现。长兄曹昂之死不仅引发曹丕对生命的思考,曹昂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太子之位却几经波折凸显曹丕被父母冷落的事实,这些因素影响曹丕形成了以"立言不朽"和"显才"思想为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影响下使曹丕在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成为建安文人的领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讲求意境和性灵,非模糊语言难以完成表达的使命;中国文学是“诗中之诗”和“画中之诗”,这使使用模糊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屈赋标题论     
《诗经》的标题比较随意,大多从诗歌的第一句里摘取二、三个字作为篇名,并没有别意。如《关雎》来自“关关雎鸠”,《江有汜》来自“江有汜,之子归”。而《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则较《诗经》有了很大进步。“内七篇都是特立题目,后做文字”,外篇十五“其命题但取篇首两字”(宣颖《南华经解·庄解小言》)。就是说《庄子》的命题除继承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七子派既重视诗歌格调,也重视诗歌意象。许多成员都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构成方式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使七子派成为明、清两代诸多诗文流派中最为集中地论述诗歌意象问题的一个流派。格调理论和意象理论的建立,标志着七子派对诗歌艺术的本体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甫《进(雕赋)表》自述:“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跛及也。”前人对“沉郁顿挫”关注有加而对“随时敏捷”鲜有述及,记得上句忘了T+--J。“随时敏捷”的语意能指固然是‘‘。决”,但其语意所指,除迅速而灵活地对生活做出直接反应之外,尚有随物宛转、感怀深锐、紧贴生命等诸多意指。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二者缺一不可的诗歌,不能分而述之,只宜合而观之。  相似文献   

17.
甘肃青年女诗人娜夜是中国当代诗坛优秀的女诗人之一。她的《母亲》一诗材料近取诸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独具慧眼而点石成金,且构思自然天成而又妙如天工;在语言运用上,娜夜的诗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地步,平易质朴,简约含蓄,内敛并富含意味,是对语言巧妙的顺应而不是对语言的粗鲁暴力。笔者从“怎么写”而不是从“写什么”的角度,为文学写作以及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韦应物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淡美,它是理想与现实、用世与退隐的矛盾统一体,“淡”是这种矛盾的折射和显影,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则是这种淡美风格内在生命力的底蕴。这种淡远冲和的诗歌美学风貌既有大历诗坛崇尚“高情远韵”这一普遍美学趣尚的影响,又显示着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他摒弃了大历诸子嘲风弄月藻饰空虚之病,走风雅真淳之道,从而使其诗淡而真厚,风骨内蕴,形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韦苏州体”。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等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的课例,重点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和识与技能教学。从《七子之歌》谈起“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七子之歌》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单元教学目标是: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聆听四首音乐作品,用歌声,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爱国之情;说出音乐表现方法,判断音乐表现手段。有的老师在上此…  相似文献   

20.
中日象征主义诗歌是屹立于20世纪中日诗坛的“一支异军”,它们都是在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萌生和发展起来,在诸多方面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承袭和发展。“物感”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髓。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对中日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显现而直观的,而中日古典诗歌传统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日象征主义诗歌在吸收和融合了具有两个民族特质的“物感”与“物哀”的文学传统后生机勃勃,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东方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