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沈从文小说文本中的叙事模式入手,着重通过论述沈从文小说写作中形成的独特的叙事特色,来解析其小说文本中的时间模式,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模式对文本时间进行了某种分裂,即隐去了客观的时间而又将文本中的主观的时间模式进行了一种有意识的消解,而这种消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本中的空间容量,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以蕴含丰富文学传统的月亮意象作为自己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创造性地将月亮这个“公共象征”转化成了“私设象征”, 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使其小说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执拗坚守了心中的一片净土——湘西世界。他以湘西的原汁原味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唯美纯净的画面,这些原汁原味在创作上就表现为语言的方言的融入、意象性和音乐性,并在其个人风格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个性。  相似文献   

5.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和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对存在的追问共同指向了存在本质的悲剧性,这使得他们表层相去甚远的小说有了深层的契合,由于创作主体自身的印记,他们对于存在悲剧性的书写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作为海峡两岸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与黄春明的乡土创作既有一定的呼应与共鸣,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一方面,由于受到沈从文文学启蒙的影响,黄春明的创作延续着沈从文的乡土精神,二人都有着相同的乡土姿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反现代性"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环境与审美理想的差异,二人在价值立场与批判指向上又有着鲜明的异质性。比较黄春明与沈从文的乡土创作,对了解两岸乡土文学的统一性与地区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沈从文的性爱叙事中纷纭的性爱意象参与了小说文本意境的建构。头发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为蕴含着政治功用的“政治的头发”和具有着性吸引力的“审美的头发”。沈笔下的头发是迥畀于鲁迅笔下政治的头发的审美的头发。鹿和观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象。鼻子和刀是具有作家个人风格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认知诗学的逐步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文本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文本的阐释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成为解释文学文本的重要认知工具[1]。萧红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评论界关注,新时期以来也有论文从女性主义、比较文学等新的角度对其展开了多方位的深度剖析。本文欲另辟蹊径,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中的动植物意象进行分析,从概念整合视角对藤蔓类植物意象选择、动物意象和女性形象的并置等内容展开区别于传统文论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王蓉蓉 《阅读》2016,(4):9-12
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策略: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意;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之后,沈从文基本上没有文学作品产生,他的主要工作转向文物研究,许多研究者据此将沈从文的一生分为文学活动和文物研究两个阶段。其实,建国后沈从文一直兼顾文学与文物,对他来说,二者都是他的“履”,他穿着这双履走完了他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13.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4.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6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象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即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鞋",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象,其价值和所承载的意义是明确而又多向的。本文以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鞋"意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中所描绘的多种类型的鞋,力图深入地解析"鞋"意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及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汉语散文的英译在翻译领域鲜有关注,但由于该类散文独特的时代背景与语言表达,且具备散文文体独有的文学特质——意象与意境,因此潜藏着极大的翻译潜力与研究价值。为将其原语文本的特点与风格在译文中展现,译者可根据语域及所含要素—语场、语旨与语式的属性对原语文本进行考察,在译语文本中重构原文的形式与非形式系统要素,并从音韵、词层、句式、篇章、意象和意境等角度再现原语文本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自身小说创作过程中突出提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湘西小说情调,他对于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描写。本文对沈从文小说特点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沈从文笔下的叙事特点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8.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秦观的贬谪词中,大量运用了“水”意象,这首先是他自觉承袭了“水”意象作为言愁工具的创作心理定势,又与他巨大的身世之变和脆弱多情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本试图对红柯作品中的马意象进行梳理,从而探讨它对红柯作品的主题风格构成的独特作用。红柯笔下的马意象体现了他的英雄情结,通过对剽悍雄壮灵逸飞动的马的赞颂来表达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承栽了更多的人文关怀。马意象成为他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又形成神秘而浪漫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促其风格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