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音词辨析     
同音词辨析●张跃平1.以至与以致“以至”的含义有二,用法也有二。(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不断延伸,含有直到或直至的意思。例如:“这种活动在当前以·至·今后不应搞得太多。”(2)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后半句是前半句所述情况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上”和“以下”这两个表示概数的词我们经常用,用词不当甚至出错的也不少。这里先讲个小故事。某单位制定了这样一条制度:“出勤95%以上得全奖,出勤95%以下得半奖”。有个工人出勤正好是95%,他要求拿全奖。理由是出勤不是“95%以下”,而单位领导只给他半奖,说他出勤不是“95%以上”。结果爭执不下,不得不请上级来裁决。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制定制度者没有弄清“以上”、“以下”的用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4.
张治 《新闻前哨》2003,(3):46-46
“品位”和“品味”是近几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但又总是混用不清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如何区分,又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一直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难题。 笔者认为,“品位”和“品味”可从以下几点区别开来: (一)名词“品位”和“品味”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当它们被用于人时,表示意义的倾向不同:“品位”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各方面具体  相似文献   

5.
“扶养”和“抚养”两个词因读音相近,所以有些人常把它们用混。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这里要辨析的“好”与“好不”,都是形容词,后面可以带形容词,表示程度深,且均含有感叹语气。但这两个词用法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1.“好”后面可跟单音节的形容词,如:他的个子好高,但“好不”后面不能跟单音节的形容词,不能说“他的个子好不高”。2.这两个词后面都可以接双音节的形容词,而“好不”后面只限于部分双音节的形容词。  相似文献   

7.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8.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9.
“比赛未能按时进行,由于天气不好”之类的因果复句时见于卷头报端。这里,“由于”一词用法失当。“由于”是一个因果连词。在句子内部,它和“因为”、“所以”、“因此”、“因而”等所表示的组合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但是,它们在用法和表意功能上却不尽相同。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中,如果用“由于”,则必须把表结果的分句放在前面,而不能放在后面。开篇例句的正确表述方式应是:“由于天气不好,比赛未能按时进行。”倘若非把表示结果的分句置于前面,表示  相似文献   

10.
“的”的用法范围广,“地”的用法范围窄。只有在偏正结构里,这两个字才可能发生混淆;在别的位置上,只能写“的”,不能写“地”,一般不会弄错。所谓偏正结构指的是下面这样的格式: (1) 勤劳勇敢的人民 (2) 古代的文献 (3) 老老实实地学 (4) 特别地高兴偏正结构包含前后两部分:后一部分(“人民”“文献”“学”“高兴”)是整个格式的主体,叫作“中心语”,前一部分(“勤劳勇敢”“古代”“老老实实”“特别”)是描写或限制后一部分的,叫作修饰语。  相似文献   

11.
在汉字中,“两”和“二”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它们不但写法各异,读音上不同(前者读liǎng,后者读èr),含义上也是有着明显、严格的区别的。如表示数目,《现代汉语词典》时其即有专门规定:“二”一般仅指“两样(的东西)”,如“二房东”等;而“两”通常则用于量词和“半、  相似文献   

12.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13.
1月28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送旧迎新过春节》,全文虽然不长,但其中语言混乱的地方却不少。这里,分列几条,试作评改。提倡编演健康的、民间传统的文娱活动,宣传新道德新风尚。这句里的“编演……活动”,用词搭配不当。“活动”如何编演呢?应改为“编演……节目”。春节期间举办各种活动,既要有热烈的气氛,又不可铺张浪费。汉语中的“既……又……”关联词语的用法,表示两者是并列的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而这句里的“既……又……”的用法,却表示了相排斥(或相对立)的关系,语气上显得十分不协调。这句话如改为:“春节期间举办的各种活动,既要有热烈的气氛,又要注意  相似文献   

14.
报紙上的国际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支持”和“拥护”这两个词儿。由于这两个词意思非常相近,又都是双音词,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值得注息。据古书記载“支持”(古代只用单个“支”字)是支撑、支架的意思。《左传》定元牟說:“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国语·越语》中有“皆知  相似文献   

15.
定和订     
“定”和“订”这两个词的用法,有时界限明确,有时区别不明显,有时也可通用。正因此,报刊上使用这两个词比较混乱,甚至一篇文章中前后就不统一,自相矛盾。“定”在表示决定、确定、规定的意思时,和“订”没有联系;当“定”表示约定、制定意思时,和“订”的关系就密切了,有时还可通用。“订”表示经过研究商订而立下条约、契约、计划、章程等;还表示预先  相似文献   

16.
在时下的报刊上常看到一些纪念性文章的标题多用到“诞生”或“诞辰”这两个词.如:“纪念×××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一百周年诞生”“纪念×××一百周年诞辰”等. “诞生”,一是指“出生”而言.如:《后汉书·梁统传》:“皇天授命,诞生圣明.”宋代王珪《赐参知政事欧阳修生日礼物诏》:“诞生贤德,来辅圣图.”鲁迅《集外集拾遗·哈谟生的几句话》:“又值这两个文豪的诞生百年纪念.”二是泛指事物的产生.如: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但这个观念之诞生,实比数十万军队的势力还为难能可贵.”现代作家秦牧《〈长河浪花集〉序》:“新中国诞生了,人民中国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英文News(新闻)这个词,一般认为是“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的缩写连接成的,其实此词来源甚古。早在十四、五世纪,这个词的写法有好几种:newes、newis和newys等,它们的拼法虽不同,读音却一样(都念两个音节)。在中古时代的拉丁文中,这个词的单数形成是nova,复数是novum。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  相似文献   

18.
《写作与文风》(叶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有:“以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九月间的收文为例,……内外诸侯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第67页,着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之词。“诸侯”一词,本为西周和春秋时期分封各国国君的总称。自汉代以来,虽还有封王的事,但诸王不再称“诸侯”,为何到了明代,竟有“内外诸侯”之说? 书中谈到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半张纸》(第29页)时称作者为“十五世纪瑞典著名作家”,而作者的生卒年实为1849年1912年,两者相去几个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个笑话。《对联集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中有:“直奉军阀吴佩孚”和“国民党联军”(第140页)等词句。  相似文献   

19.
恳·肯 “恳”和“肯”音同,词义有明显差别,但容易用混。报刊上有肯求、诚肯、勤勤肯肯的用法,这都是把两个词用混淆了,造成用词错误。 必须辨清这两个词的词义,才可以避免混用。“恳”表示真诚、诚恳的意思。例如,诚恳、勤恳、恳切、恳求、恳请、恳谈等,这些词里面的“恳”都不能写成“肯”。“肯”表示的意思是乐意不乐意,承认不承认的意思。例如,肯去、不肯去,肯接受、  相似文献   

20.
“词”和“词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些同志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 “‘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不但报章书刊不敢提及,甚至有些词典也把‘修养’一词一笔删去。好象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文汇报》1979年 8月20日第4版) “从一个词汇联想到其他”。(《光明日报》1979年11月15日第4版) 上面两例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换为“词”才对。这儿有必要弄清一下“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