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试释——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恩格斯的定义是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综合",这是"误读"恩格斯的"生产费用"所造成的"误解"。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但是,由于它克服了效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而它的理论贡献是独特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论,并非“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而是“效用/劳动价值论”,或日“生产力(率)价值论”,它体现并贯彻了生产力决定性。被长期误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正宗”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其实源于考茨基在“批修”时对马克思的错解,应予否定。对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要素价值论及微观层面上开拓出的效用价值论,我们均应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论,并非“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而是“效用/劳动价值论”,或曰“生产力(率)价值论”,它体现并贯彻了生产力决定性。被长期误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正宗”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其实源于考茨基在“批修”时对马克思的错解,应予否定。对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要素价值论及微观层面上开拓出的效用价值论,我们均应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4.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方法论密不可分。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步上升为“具体”的,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唯物史现框架。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围于劳动价值论,还要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不能围于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含纳,此即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从方法论层面看,马恩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但是,二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原因在于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建树又各有缺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只有借鉴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才能对价值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引言:不得不坦率地展开争鸣了我在去年《高校理论战线》第三期上发表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以下简称《方式》)一文,其中兼对晏智杰教授否定和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张“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等观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我在论文中是力求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平和语言进行商讨的。全文中没有一处使用晏智杰教授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对马克思的理论有所“曲解”的词句。而且,我在商榷文章中表明,如果晏智杰教授只是正面主张“要素价值论”,不赞同劳动价值论,则没有必要与之商榷和争…  相似文献   

7.
与唯物史观融为一体的马恩价值理论,绝对不会悖离生产力决定性原理。按照马恩思路,“价值”等于劳动生产率(力),它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劳动价值论”(以下“劳价论”)只是它在特定限制下的支论,非其全貌。从考茨基“批修”开始,人们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代替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在理论上片面。中共十六大在价值理论上。不仅恢复了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强调使用价值和财富积累的决定作用,果断纠正“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百年误读,而且与时俱进地大大发展了它,包括明确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中国经济理论界主流应对此有所省悟。  相似文献   

8.
生产要素价值论正在替代效用价值论在我国与劳动价值论相衡。在国内一些重要的权威的报章,电视台,杂志和出版物上都可听到这种声音。要素价值论是百年前“三位一体的公式”的翻版。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有深刻的科学的批判。重温这一批判对认识要价值论是有益的。我国今天的按要素分配,其理论依据与要素价值论理论完全不同,但也含有某些“异化”因素。解决异化问题,只有利用包含异化因素在内的一切力量,尽快提高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与唯物史观融为一体的马恩价值理论,绝对不会悖离生产力决定性原理。按照马恩思路,“价值”等于劳动生产率(力),它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劳动价值论(以下称“劳价论”)只是它在特定限制下的支论,非其全貌。从考茨基“批修”开始,人们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代替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在理论上片面。中共十六大在价值理论上,不仅恢复了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强调使用价值和财富积累的决定作用,果断纠正“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百年误读,而且与时俱进地大大发展了它,包括明确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中国经济理论界主流应对此有所省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与马歇尔综合前人成果而成的效用价值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占据地位的两种商品价值论,通过比较分析,旨在通过批判效用价值论,而能在新时期下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看效用价值论在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专门从这一角度与之商榷的文章不多。本文则是从这一角度与效用价值论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首先分析了效用价值论偏离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来分析商品价值和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然后分析了效用价值论在科学抽象法认识和运用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效用价值论伪实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用价值论作为一种和劳动价值论直接对立的价值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瓦解后出现的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流派,包括当前西方主流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自十九世纪上半叶起,迄今为止的经济学中一切争论、混战、演变都和效用价值论的证实和证伪有关。我国九二...  相似文献   

13.
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按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和按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这三种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的效用价值论。该论认为,生产过程可归结为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就是通过各种要素协同活动使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由生产三要素提供的服务共同创造的。三个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人,都极力否定剩余价值理论,掩盖资本主义的实质。而为了否定剩余价值,首先就要否定劳动价值论。自《资本论》问世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价值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始而以“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机器价值论”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价值”概念和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和理论。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探索价值形式问题算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英国配第提出交换价值由劳动决定的思想,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自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初步奠定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来,也有150年以上到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价值理论一直是人们所关心和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比起效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来,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但也不断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否定和批评。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需要有更强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巴登学派的价值论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政治上是反动的。恩格斯指出:“新康德主义者企图复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被推翻的康德的观点”,是企图“开倒车”,“最终的结果是现在盛行的理论思维的纷扰和混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7页)作为新康德主义重要分支的巴登学派,其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流派包括当前西方主流学派的理论基础。从二差异的原因角度出发,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应该求“真”,而外在逻辑则决定了它应该求“用”。这就规定了教育理论研究既应该是求“真”的又应该是求“用”的。本文分别从求“真”和求“用”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来,在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中,关于价值本质的“关系说”①影响面颇广,似有成为价值论的主流的迹象。然而我们认为,基于“满足需要”②的“关系说,可以说是一个“使用价值”意义上实用主义的界定。③马克思早就指出过价值与使用价值在学理上有实质性的区别。使用价值的静态化与效用性,必然导致在“需要满足说”内部强调人的主体性,只能是自相矛盾,主体性的地位不得不成为附庸的和工具性的。“关系说”表面上肯定人类主体性,其实,在根本上是对人类主体性,尤其是人类整体的主体性及其最高形态──自由主体性的否定和排斥。我们知…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价值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本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关于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性、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论述中。在邓小平的价值论中,价值主体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的“为我”与“自为”性;价值客体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条件。邓小平的价值论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