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龙与白族     
(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创始人之一贺龙元帅,是从"万山之国"的湖南桑植走出来的伟大历史人物.旧县志称这个地方"民族最杂糅,曰军、曰民、曰客、曰土、曰苗"共五个支脉.这里的"民家"就是白族人.贺帅故乡洪家关,历为谷王钟熊李诸姓白族人聚居之地繁衍之所,1984年6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洪家关白族乡,是桑植7个白族乡中最大的一个乡.  相似文献   

2.
(一)   剑川僻处南天一角,为一边远小县.但剑川各族人民,特别是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的白族人,历来重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学习.……  相似文献   

3.
郑家庄走笔     
北雁 《大理文化》2021,(7):40-43
一 坐落在滇西洱海之源弥茨河畔的郑家庄,是一个拥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村落.四围香稻、绿意盎然,田园诗色、景致怡人.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交融共生,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任何一个县城和集镇的居民,已经完全不可能再是单一民族.但一个仅125户人家、525口人的自然村落,居然成了7个民族共同的和谐家园与生息乐土,放眼整个中国,或许很难找得出第二个.  相似文献   

4.
《大理文化》2010,(9):117-118
大关邑村地处下关镇西北角,辖区东至洱海,南连大理市主城区,西接荷花村,北至阳南河。总面积9.8平方公里。大关邑村委会下辖大关邑、小关邑、大展屯三个自然村。共1970户6033人(其中农业人口3103人,非农业人口2930人),是一个以白、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近年来,村委会紧紧围绕省、州、市党委、政府把大理市建设成为滇西中心城市的目标,牢固树立"全市一盘  相似文献   

5.
山林坝原相间的祥云县位于滇中彝族区与滇西白族区的过渡部,也是金沙江、澜沧江、元江三江分水处,有"滇西总大门"之誉称.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各族居民,其中汉族、彝族、白族是祥云的主体民族,占祥云总人口95%以上.祥云于公元前109年建县,系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滇西重要的文化起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六个民族相依共居,几种民族宗教信仰共存,在共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容纳,相互吸收,形成了和睦共融的地方民族宗教信仰特色,这一点,在白、彝、汉三个主体民族的宗教信仰上,更有着鲜明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洱源县炼铁、凤羽和西山等白族聚居村寨,至今还传承着请媒相亲、送礼求亲、求神护亲、唢呐迎亲和新婚谢亲等古朴、有趣、热闹的婚俗礼仪。  相似文献   

7.
散文二题     
下雪的声音 春节刚过,北京一夜之间白了. 我是移居北京的白族人,耳濡目染南方的各种自然景观,听惯了南方的风声、雨声、树声,哪怕一朵白云划过蔚蓝色天空的声音,它掀扇起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我都心能触摸到,耳能聆听到.  相似文献   

8.
云南驿,地处滇西东大门,在昆畹公路(320国道)上距祥云县城东15公里,是古代中国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咽喉之地,是滇西著名的商埠驿站。既是滇西北郡、县、州、赕治驻地,又是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码头,堪称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一颗宝石。它东接下庄、天申堂,西连清华洞、海坝庄。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白盐井开办时修建,为白盐井往滇西的主要运输通道,随着白盐井盐业的兴旺,盐商马帮络绎不绝,驿道运输频繁。那马蹄斑斑的青石板路连接着绵延数千里的"蜀身毒道",是我国最早通向西域的神秘商旅之路。  相似文献   

9.
云南,在古代是部落林立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史称"西南夷".云龙是地处滇西地区一个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块多民族地区,今有白、傈僳、傣、彝、阿昌、苗、回等少数民族,其中除苗、回等进入云南稍晚或较晚外,其余都是当地古老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一苇 《大理文化》2008,(5):36-41
千百年来,下关即是滇西重镇,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重要关隘,旧称龙尾关,因与龙首关遥相呼应,故将龙首关称为"上关",将龙尾关称为"下关".下关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要塞,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1.
李琳 《大理文化》2014,(5):105-112
大理自古为滇西咽喉,身处我国西藏、缅甸和印度的三角地带,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空间地理下,蕴育了多彩斑斓的文化。任何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白族也不例外。然而民间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单一独立的,白族民间文学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包括中原文化、羌藏文化、印度文化等,本文将集中探讨印度文化在白族民间文学中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6,(5)
正序言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王家河村(群富村),王姓聚居,共分五分(房)。从一世祖开基以来经历了大约650年。王姓族人祖传"倒炉"手艺,多以铸造为业,现在冶金行业称为"翻砂"。这种手艺起于何时,现在已无从查考,我在光绪八年(1882年)编纂的《孝感县志》上找不到任何踪迹,1959年出版的《孝感县简志》上也未见明确记载。从采访族人看,至少晚清以来即以此手艺谋生。早  相似文献   

13.
周文华 《寻根》2013,(3):68-75
诺邓村,位于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的云龙县果郎乡,距县城仅7公里多,全村用地含北山坡地和河东谷地,约2平方公里,现有24户1000多人,多为白族,环境特征为:"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依山构舍,高低起伏。"诺邓村和其他村落相  相似文献   

14.
待客吃"八大碗"宴"八大碗"也叫八碗,是鹤庆各族群众遇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贺生祝寿等红白大事待客的传统宴席,为五荤、三素菜,外加一个拼盘和一道小汤,寄寓"丰衣足十(食)"之意。  相似文献   

15.
云南的诸葛亮崇拜多见于滇西,而滇西又多见于永昌,主要反映于当地众多的遗迹、传说和习俗中。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这些遗迹的叙事源头,绝大多数都是附会《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历史叙述而形成的传说故事,也有些是来自《三国演义》。因此就产生的时间顺序来说,一般应是历史叙事衍生出传说,传说再衍生出遗迹,但也有先形成的民间传说影响后来史书撰写的情形。自元代以来改纂诸葛亮到滇西的史书就不绝如缕,目的是要从叙事源头上改变《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中诸葛亮没到滇西的历史记忆,重构另一套与滇西诸葛亮遗迹、传说、习俗相适的历史话语系统。永昌的诸葛亮崇拜居云南之最,除了与其他地方共有的因素外,其独有的人文历史环境、边疆区位特点等,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强 《寻根》2005,(6):122-125
旅美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他翻译的《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中谈到皖南名门望族时,曾引用了一句“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这个口耳相传的民间俗语。茂林是泾县一个古老的村落,是吴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最盛时全村占地数千亩,富商豪宅鳞次栉比,被誉为“江南第一村”。  相似文献   

17.
杨红 《寻根》2003,(6):99-100
白族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可以溯源到南迁的古氐羌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其祖先史称为白蛮、白人。高姓在现今白族的姓氏中排行于第六位,位于赵、杨、李、董、段之后,是今天白族中的一个大姓。白族中的高姓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由鸡氏改为高姓。白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态。由于原始时期的人们大都相信,各氏族与某种植物或者动物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就把它看成是本氏族的保护者或者是本氏族的图腾标志与名称,并通过图腾对自然和自然力加以崇拜…  相似文献   

18.
杨亮才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3,(10):103-111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有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以洱海周围的大理、洱源、云龙、剑川、鹤庆、宾川等县市为最。其次是怒江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丽江市、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及湖南省桑植、沅陵,贵州省安顺、毕节、威宁,四川省西昌均有分布。白族尚白,故自称"白"、"白人"、"白子白女"等。历史上的"僰"、"白蛮"、"河蛮"、"白爨"等,通  相似文献   

19.
郭锋 《大理文化》2009,(Z1):56-57
1974年5月,洱海边正是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时刻,苍山顶却依然白雪皑皑,雄奇壮观。为使大理乃至滇西各族人民能早日看到电视,我与一支由广电、勘测、电力、公安组成的小分队向苍山顶进发。那一天,凌晨5时由大理县城出发,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澜沧江畔,循着白族吹吹腔的音韵,我来到云龙县旧州小镇,穿过小巷,一个叫三七的村寨恬静地坐落在江边. 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生活在这个村庄里的白族人,很多会唱戏.我来这里,便是来听一场戏,拜访一位叫赵彭云的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