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当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阐述了恐惧的表现、恐惧的克服方法和恐惧的原因,揭示“美国死亡之书”的深刻含义: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超级市场的兴旺、媒体的传播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噪音——幻想破灭、内心的痛苦、精神扭曲变态。  相似文献   

2.
唐.德里罗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白噪音》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这部作品中,德里罗冷静而客观的描述了现代科技给人们思想和生活模式所带来的莫名的恐惧、尴尬、无奈和困惑。在《白噪音》中,由于无法忍受的生存压力,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解救的力量以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个新兴的状况下,传统的宗教信仰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功效。本文将从《白噪音》的文本出发,用文本分析的手法对后现代社会人们的信仰危机进行简要剖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德里罗所呈现的后现代美国。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海啸时,苹果员工没有人从乔布斯身上闻出恐惧的味道。美国彭博社先行采访了曾与他贴身工作的伙伴。当乔布斯听闻"雷曼倒闭"时,他只挥一挥黑色的衣袖,"别让外在的噪音干扰我们的心声"。前一年苹果才刚推出了iPhone。乔布斯等待这一天,已等了两年半,终于盼到了。他不相信"海啸"有  相似文献   

4.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是一部透彻分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力作,作者细腻而具体地描写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人们开始变得敏感而脆弱,迷茫、恐惧、无奈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后现代人类写真,可见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5.
李雪琴 《时代教育》2014,(11):150-151
死亡是爱伦坡哥特经典主题之一,也是其小说《陷阱与钟摆》中最值得探讨与研究之处。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的死亡主题,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对作者经历的回顾分析并挖掘他青睐该主题的原因,对死亡的态度及死亡主题是哥特文学中独特艺术的另类哲学。由此深入探讨作者的"为艺术而艺术"唯美写作风格,以及坡式"来自心灵"的哥特恐惧成就的独特效果,从而对爱伦坡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进行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乡村的道德风尚。他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孤独、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叶等。尽管他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7.
"虎妈"蔡美儿的家教"战歌" "虎妈"档案:蔡美儿,是菲律宾华裔,自小随父母到美国,现在美国,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生于1962年,属虎.在她看来,虎代表着"强大、权威和凝聚力",能够获得他人的"恐惧与尊重",因此蔡美儿自称"虎妈".  相似文献   

8.
<正>①长久以来.人们提到"病毒"二字难免心生恐惧,在"非典""甲流"等致命病毒袭击人类以后,人们更是如临大敌般地谈病毒而色变。但是,你会想到病毒也能为人类造福吗?美国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利用M13病毒提取氢能源的设想。②目前,能源公司获得氢燃料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分解水、裂解石油和煤、分解植物等。但是最环保而且最可持续的方法还是电解水。然而,这也需要有能源分解水获得氢燃料。用传统能源(如石油、火电)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美国消费社会建构的三个关键领域——媒介影像、消费行为和大众文化,成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景观。《白噪音》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两大消费行为——看电视和购物,同时,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甚至学术研究也趋向商业化。这些异化消费使得人们丧失了主体性,陷入了精神空虚、焦虑、孤独与异化,并导致垃圾激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作家德里罗的《白噪音》中主要人物的死亡恐惧可以界定为个人层面和哲学层面,两者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即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从生态主义和原型批评角度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说明作者刻意突出的死亡恐惧实际上是文本生态主义主题的恰当表现手法,作者以这种后现代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滕学明 《文教资料》2013,(20):16-17,39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文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小说展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愈来愈担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当代美国大众的各种精神生态危机,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小说。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组成了一个相联系的小说家群体,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创伤,表现战后的美国青年对战争既恐惧又厌恶却无法找到出路的迷惘与苦闷,这对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收集并分析了2004-2013十年内以"迷惘的一代"为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从"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入手,对近十年我国"迷惘的一代"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德里罗在《白噪音》中对当代美国社会风险问题进行的思考,与几乎是同时代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有诸多相通之处。德里罗与贝克一样都很关注当今社会风险问题,在《白噪音》中,各种风险社会表征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组织的不负责任、主体价值的失落、风险的社会分配等都有迹可循。同时,德里罗也暗示了人类跨越风险社会的希望。因此,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深入理解《白噪音》的社会风险表征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德里罗的众多小说中,长篇小说《白噪音》一直以来在评论界倍受关注。作为创作的分水岭.这部小说成就了德里罗在美国当代作家中的领军地位。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大多关注《白噪音》的结构和语言,对这部小说主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本文通过对小说《白噪音》中消费文化、科技与死亡、宗教世俗化等多个主题进行分析.更深刻更全面地再现了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亨利·米勒自称为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被看作专写淫秽作品的作家.其实作者在形式之外,有指向的东西.在<南回归线>中,他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认为美国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他面对使人性异化、自我丧失的美国文化,决心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来重建自我.他以真正的"我"说话,讲述自己的生存困境.他不断的努力征服自己的恐惧.他在无数次死亡中体验再生.他以最流氓也最天使的方式揭开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噪音种菜又除草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有些农作物如水稻、大豆、黄瓜、芝麻等,对噪声“情有独钟”,受到声响刺激后,其根、茎、叶的表面小孔会扩张到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后现代美国社会中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行为、思维方式,反思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质疑科技理性。小说的三部分——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从结构上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充满高科技产品的生活方式"、"工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灾难"、"用高科技解决人的问题导致暴力"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后工业社会中科技理性主宰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科技理性为主导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相结合,才造成了生态灾难和暴力。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上,恐惧是一种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要特点的伴有严重焦虑的"恐惧性神经症"。恐惧分为自然恐惧、社会恐惧、物质恐惧、精神恐惧、恐怖等。分析恐惧的产生和内容可以得出:恐惧对道德的情感、态度、认知、行为选择以及习惯均有深刻影响,是一种道德冷漠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齐薇 《班主任》2012,(11):14-15
正来到第56号教室的访客都会发现这里的孩子沉静、文明,其原因不是这一教室有多么特别,而是它放走了"害怕"这一因素。雷夫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刻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打造"无恐惧教室"。雷夫知道这是件难事,所以他做了下面几件事:首先,驱赶恐惧。生活在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美国中部的贫穷家庭和一些亚非移民家庭,他们几乎已被社会所摒弃,贫穷、平庸与暴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月15日清晨,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警察局接到市民报案,说他家附近有一群孩子,经常在凌晨发出巨大噪音,影响了他的睡眠。一名叫怀特的警官到现场查看后哭笑不得。原来。"凌晨巨大的噪音"只是一群孩子在清晨5点聚在一起打篮球。怀特找到了报警的市民,"为了一群热爱运动的孩子牺牲一点你的个人时间,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