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在哈尔滨,提起哈尔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的李庆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庆长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李庆长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对于大众来说是现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追求,而新闻的品质也是记者写新闻的一个关键,如果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新闻不同于别人的或是想比别人的更加有亮点,这就需要记者的"创造性思维"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使自己的作品区别于其他记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家徐铸成先生的《报海旧闻》是很值得再三咀嚼的。这部回忆录里读者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办报经验和技巧,而且是正直、进步的报人所经历的艰辛、抗争以及投影在这全过程中的历史风云。《报海旧闻》有一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当年生活和工作的自传性文章,另一类是作者对早年一些报纸和报人的描述,以及他所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和各色人物的印象。它们都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写自己,恪守着“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乱涂白粉”的信条,实实在在,和盘托出,毫无虚夸不实或是故作谦恭的成分夹杂其间。在这位新闻评论家的报坛生涯中,曾同各色人物打过交  相似文献   

6.
吴红 《中国档案》2004,(5):52-55
李辉是人民日报记者.是报人,是搞新闻的,但他的杜会文化声望却恰恰来自对“旧闻”的执著痴迷。这听上击似乎有点悖谬.不可思议.可事实正是如此。确切地说,他是一个能够把几十年前的陈年往事翻腾出新闻效果来的人,他能把文坛的旧人旧事撰写得鲜活饱满、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8.
美在创造     
美,如二月的春风吹拂大地,如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如夏夜的繁星满缀天庭.新闻园地亦复如是.如果说出类拔萃、生彩生华、可品可鉴、可圈可点之处就是美,那么在各种新闻载体、体裁中,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在构成新闻作品的所有要件中,在新闻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发现美的精灵,寻绎出美的芳踪.新闻的主题、立意可以有美,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是有美的.当世界人口大会召开的时候,有记者说这是一次“旨在拆除人口爆炸装置的会议”;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举行之际,有记者称“焰火将是这次会议唯一闪光的东西”,这些语言就都出语不凡,精警俏皮,令人过目难忘.新闻的构思可以有美,由此外化的作品的结构也可以是有美的.同为写紧急事件,《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采用“分镜头”写法,写几点几分不同地方人们的紧张行动,时空不断切割,写得紧凑而多变;《坠落中的客机》采用“慢镜头”写法,把生死攸关的44秒钟拉长来写,写几分几秒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态,写得分分秒秒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写的新闻作品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到新闻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十几年前,她刚到新华社工作时,看到那些由‘在……下”、“为了……”这样统一的模式写出的干巴巴的新闻稿觉得乏味。她想,新闻也应象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那样写得有声有色;否则,记者、编辑都不爱读,更不用说一般的读者了。随着思想解放,新闻改革的深入,她开始探索新闻写作的新路。勇于冲出旧“格子”郭玲春说:“平时所接触的一些记者都挺有朝气的,描绘起周围的人和事来真是有声有色,风趣幽默。可不知怎么的,大家一铺开稿纸,爬起格子来,似乎人的思想也入了  相似文献   

10.
祁洁 《采.写.编》2022,(12):140-142
什么样的稿件属于好新闻?如何写出优秀、有冲击力的新闻作品?平日工作中,许多新闻记者都常常为此苦恼。能否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不仅关系到职称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应如何练好“内功”,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文章以笔者近几年写过的几篇获奖新闻作品为例,对稿件的选题、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等一一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  相似文献   

12.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旧闻”如何“翻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丽 《军事记者》2007,(12):26-27
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嗅觉,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闻作品",而且还要有从"旧闻"中发现"新闻",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硬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导不以官衔相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让人感到亲切和平等。记得当年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队伍时,常有这样情况,记者采写稿件回来,需配评论的,夜班总编辑当即在班上写出发排。编辑部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记者,都要练笔,而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新,是当前新闻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主要是记者如何采写新闻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结果往往使新闻变成旧闻。我想就后者谈点看法。(一)记者为本报写的昨日新闻,第二天应当见报,如果两三天内见不了报,应允许记者将稿件另投其他新闻单位。不属于昨日新闻的稿件,最好也规定个见报期限,比如十天、十五天,过期还不见报的,应允许记者撤稿,另作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记者抓新闻的积极性,抓到了新闻有处发表,促使其多抓昨日新闻,多写好新闻;另一方面,各新闻单位之间有竞争,看谁家的昨日新闻多,总之,达到一个目的,使报纸上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全国短新闻选>,是我们来报社后发的,这本光明日报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小书,收录的新闻作品当然也是1984年以前的,虽然都是一些旧闻,读起来却常读常新,工作之余拿出来翻上几页,每一次都有所获.  相似文献   

17.
找到新闻视角的八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本领。经过近20年的记者生涯,笔者总结出许多捕捉新闻的方法。旧文里面提炼新闻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用旧闻的材料,可以使新闻更加丰富、可信。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  相似文献   

18.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发挥其指导作用,就不能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还要介绍产生这个现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的新闻由于背景交代得不清楚,或者没有一定的新闻背景,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翻开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相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