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能把直板正胶打入冷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法的存在要和国外的技术相吻合。对于直板正胶来说,刘国梁的打法不是发展方向,这一点应该肯定。60年代的庄则栋不是,80年代的江加良也不是,他们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阶段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70年代时,如果你反手贴一块生胶,其效果就没有现  相似文献   

2.
直板正胶打法近几年对我们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正胶打法从上个世纪建国以来就是中国的主流打法,在历届世界大赛中,直板正胶运动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弧圈球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横板两面拉球打法一边倒的局面,直板正胶打法从此受到压制。如今正胶打法的培养和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如何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打法再次发扬光大,这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大的挑战。对乒乓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正胶打法的技术难度大,不容易出成绩,不过通过多年来我们对正胶打法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上看,直板正胶打法还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对于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说,直板正胶打法依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0,(12):106-107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直板正胶打法”作为当时的主流打法为我国乒乓球“打江山”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从此奠定了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上延续至今的领先地位。半个世纪后,尽管以反胶为主的弧圈球打法早已风靡全球,直板正胶逐渐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归隐,但在国内的业余乒乓圈,传统的直板正胶打法依然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受着中老年球友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一、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由于之前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导思想。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也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的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第3期的专题《直板正胶:失落的文明》刊出后,新华社、中新社、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均有转载,而读者来信也纷至沓来,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声音: 百花齐放 如今,直板正胶一度为中国队创造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但作为一种打法不应淘汰,虽然这种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但笔者认为物以稀为贵,越少越应扶持,亚运会上朝鲜女队不正是用中国队近年来不太常见的打法而夺金的吗?百花齐放是我们四十年长胜不衰的致胜法宝,直板正胶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为什么要毁之于盛开呢?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8,(12):76-77
本组是严升的技战术图解,他在整个回合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板板压制,最终绝杀对手。图中,他巧用落点变化调动对手,凶稳处理得当,以速度优先作为战术的指导思想,成功创造了得分的机会,充分展现了一名直板正胶运动员打球的思维、衔接的实力和直板正胶小快灵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13,(8):100-102
问:“我以前的打法是传统直板正胶打法,后改成两面反胶,发现反手位推挡的击球点总找不好,经常感觉对方球太快,自己跟不上,对于较慢的高吊弧圈也不知如何防守?”  相似文献   

8.
吕海波  赵晖 《乒乓世界》2013,(2):112-113
“我是直板正胶打法,以前打球主要靠进攻为主,节奏比较快。现在主动进攻少了,对方又经常给我拉慢的弧圈球,不知如何更好地去应对这板慢球?”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4,(1):86-87
本篇介绍的快攻,不是只像直板正胶突击那样局限于某种单项技术,而是可以体现在正手的各种击球方式上,这也是松平健太打法的一大代表特征,体现了他灵活多变的手法和超强的控制手感。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03,(12):60-60
在专业领域,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选用什么样的底板,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已不再成其为一个问题——面对大行其道的弧圈球,正胶的生存空间日渐狭促,大家几乎都只好向刘国梁看齐,即使成名如杨影者,也在尝试了几回红双喜老08之后重新用回Clipper Wood。  相似文献   

11.
颗粒重现     
随着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逐渐退出主流,颗粒胶皮、尤其是长胶更多的放在了反手,为了改变节奏或旋转,令对手难以适应,也有依靠生胶反面弹击这样的快速进攻方式。反胶与颗粒胶的倒板使用,是很有技巧性的打法,两面异质颗粒就更难了,能自如运用的基本都是经验和阅历丰富的长者,这两类怪板都可以令反胶使用者崩溃。还有些直板球友,反面颗粒胶,减重兼垫手,极少使用。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12,(7):102-105
“直板正胶两面攻”是我国传统近台快攻打法的先进性代表,在世界乒坛一度享有盛名,其代表人物庄则栋、王传耀、河野满等也都堪称“乒坛巨匠”。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球在回合中的速度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这种独步天下的打法由于训练成才的难度极大,所以在职业赛场已逐渐销声匿迹。但在业余乒乓圈中,这项绝技却从未熄灭过传承的火种。从本篇开始,我们将为大家逐步介绍一些有关于业余直板正胶两面攻打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我原来打过十多年的直板正胶,现在改成横板两面反胶,正在练习前冲弧圈球阶段。现在拉过去的球虽然有些旋转,但是比较软,感觉既不像前冲也不像高吊,因为总是怕自己练歪了,所以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式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0,(12):92-94
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是直板正胶打法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抢套路,即正手发逆侧上旋急长球后接正手进攻。正手发抢套路是直板正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从细节上看,用正手击打上旋球与下旋球的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都有所区别:突击下旋球时,选手的动作幅度小,出球速度快,突然性很强,击球的弧线很长;击打上旋球时,撞击的成分更多,由于正胶胶粒的特性,回球弧线更加低平、更为下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球很“贼”,球在落到对方球台之后向下“栽”的趋势比较明显,对方在判断回球落点时也会容易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3,(8):90-91
正胶搓攻:抓住球的轨迹,保持动作合拍 搓攻是传统直板正胶打法中最常见的一套进攻战术,虽然击球动作相对简单,但却最能体现使用者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张红勇在处理这板搓攻时,技术运用非常细腻。尤其是他在搓出第一板球后,对对方回球的情况预判得非常准确,继而利用娴熟的衔接,将第二板攻球的效果发挥到了最佳。  相似文献   

16.
方文 《乒乓世界》2006,(4):72-73
中国运动员从早期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到现在的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都具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技战术特色。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对乒乓球不断探索并且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世界级选手,这些优秀的选手是我们强有力的对手。中国队要想在世界大赛中夺得冠军,就要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对方,要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陈洁 《乒乓世界》2001,(5):19-19
1999年8月,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张莹莹,与马林合作,登上了第45届世乒赛混双冠军的领奖台。 两年多过去了,张莹莹似乎是昙花一现。在许多国际比赛中,她常常不敌对手,再后来,就很少在国际赛场上见到她的身影。 今年的世乒赛,她再次入选第46届世乒赛的参赛阵容,参加混双和女双比赛。 “近来练得怎么样?”在正定训练基地,我见到了她。 “我状态有所回升。”她一字一句地回答。看到她那副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 都说直板正胶快攻打法要出成绩  相似文献   

18.
反手挡弧圈一直以来部是直板正胶选手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对付加转弧圈球时尤其如此。历史上.中国男队在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上的失利.可以说其主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我们直板正胶选手的反手在对付当时欧洲选手的反手加转拉球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当时过多地考虑了弧圈球的上旋性能,而对正  相似文献   

19.
陈洁 《乒乓世界》2003,(6):58-59
直板反面横打技术始于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面临危机,主要是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弱.在对横板两面弧匿的较量中常常处于下风。以刘国梁为代表的直板正胶快攻率先尝试直板横打并一举成功。之后,中国一大批使用横打技术的直板快攻选手脱颖而出.马林、闫森等优秀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直板横打。  相似文献   

20.
球迷俱乐部     
乒乓小词典点正手近台攻下旋球,是直板正胶运动员经常使用的技术。其用法和作用近似正手突击,但是比突击的力量小一些准确性更容易把握。击球特点是:出手比较快,动作小,突然性强,如能配合较好的落点,常常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直板正胶运动员上手争取主动的非常有效的技术。动作方法是:站位靠近球台,向后引拍拉手不要过大,板面保持稍稍竖直,在来球 的高点期击球的中 部,以向前发力为 主,略带向上摩擦, 以制造能够保证球 上台的弧线。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普遍适应直板正胶拉小上旋,因此,增加“点打”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