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认为你在对付直板的战术运用上是很有心得的,能否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直板运动员的反手一般都比较弱一点,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国内的选手现在反面加上了横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板第一板上手的这种缺陷吧,而且中国直板选手前三板的能力都比较强,打起球来都是比较“毒”,相持实力差点,但是前三板还是比较细腻。直板主要还是集中在亚洲,像其它国家比如韩国一般都以正手单面拉为主,相对来讲反手漏洞大一点。 那你与中国队的直板选手比如马林打和与金择洙、蒋澎龙打,在战术运用上会有一些什么区别呢? 肯定有区别。像跟马林打,比较  相似文献   

2.
让直板“疲于奔命”——孔令辉反手侧拉接调右压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乒乓世界》2005,(10):100-101
这组图体现了孔令辉灵活的战术运用——先压马林反手再空正手,然后再压马林反手,落点上的变化非常大。这种战术套路的运用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作为依托。马林在接发球上无法夺得生动,于是他作好了下一板拉的准备。在这样的前提下,孔令辉利用假动作,通过反手侧拉的技术打落点,压制住马林,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和落点变化意识报有威胁。随后孔令辉反手一“抹”,用旋转和落点优势,迫使马林大范围跑动击球,这样就为下一板进攻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孔令辉的这套战术运用是横板打直板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3.
李惠芬 《乒乓世界》2000,(11):32-33
这期我们介绍马林第三板反拉技术。直板和横板的反拉技术在基本原理上是一样的。 马林发强烈的下旋球到金泽洙的反手位(图一至三),金泽洙接发球时用侧身拉高吊弧圈(图四至八),马林判断对方会拉高吊弧圈至自己的反手位,于是,在第三板的处理上果断侧身反拉到对方的反手位(图九至十二)。 在这个实例中,金泽洙为了“安全”起见,拉了一板高吊弧圈,而马林则准备得比较充分,一在用正手反拉的同时,落点尽量控制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对方侧身拉高吊弧圈后,通常正手位是空档,这时应该打对方的正手位。当对方注意正手位时,就会提前…  相似文献   

4.
年度回合     
年度回合:4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 勤4比2马林:第5局10:9-11:9 马林发侧下旋短球到王励勤反手位, 王励勤反手侧拉直线。马林扑正手拉直 线,王励勤回球到马林反手位。马林侧 身再拉斜线,王励勤挡斜线然后侧身反 拉直线。马林扑正手兜斜线,王励勤正 手切,马林连续爆冲三板,王励勤回球 到马林正手大角,马林扑救失误。 入选理由:这一分是对王励勤和马林的 心理素质和意志的巨大考验,这一分的 输赢直接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谁得分, 谁就会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从技术上看,  相似文献   

5.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四)定式三中的战术延伸——直板接发球撇搓对方底线,迫使对方勉强上手,然后准备反攻。图中,波尔为左手握拍选手,因此马林在接发球时,不但要考虑来球的旋转问题,还要盯住对方的站位,扼制对方有威胁的进攻。波尔发右侧下旋短球到马林的反手位。马林上步突然一撇,撇到波尔的反手偏中路底线。波尔站位离球台比较近,无法及时调整动作,只好快速用反手拉一板,这板拉球的力量并不大。马林稍退半步,反拉波尔的正手位。马林的整套战术运用得非常流畅,每一板球都先观察对方的站位,处理球非常果断,掌握住了节奏。  相似文献   

6.
年度回合11.9     
《乒乓世界》2005,(12):34-35
马林发侧下旋短球到王励勤反手位,王励勤反手侧拉直线,马林扑正手拉直线,王励勤回球到马林反手位。马林侧身再拉斜线,王励勤挡斜线然后侧身反拉直线。马林扑正手兜余线,王励勤回球到马林正手大角,马林扑救失误。  相似文献   

7.
采用专家访谈法、乒乓球技战术"三段分析法"、simi scout视频技战术分析法,对2007年乒乓球世界杯1/4决赛马琳对柳承敏比赛中马琳的反手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马琳本场比赛中反手技术运用的使用频率一般,多集中在第三和第四板,反手技术运用种类全面、线路丰富,在关键分时敢于运用反面拉技术,但整体威胁性不大,得分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一、反面快带弧圈球技术的提法: 直拍快攻运动员反面快带弧圈球技术系指将正手快带弧圈球技术移植于反手反面的击球技术。这是在新的技术形势之下提出和诞生的。从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直拍快攻运动员(这里主要系指左推右攻型)在对付弧圈球技术上有了可喜地进步!正手在挡弧圈球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带、反拉和攻打弧圈球技术,反手在推侧旋、减力挡的基础上发展了加力推和快推大角度线路。这些技术丰富发  相似文献   

9.
陈洁 《乒乓世界》2003,(6):58-59
直板反面横打技术始于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面临危机,主要是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弱.在对横板两面弧匿的较量中常常处于下风。以刘国梁为代表的直板正胶快攻率先尝试直板横打并一举成功。之后,中国一大批使用横打技术的直板快攻选手脱颖而出.马林、闫森等优秀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直板横打。  相似文献   

10.
52j_本组图片取自马林与希腊名将格林卡的对局,全过程由四个部分组成jj马林发哦i格林卡接发球(图1_5);马林反面抢攻、格林卡第四板招架(图一6—8)i马林侧身大力冲杀斜线I图g-:il分)∥马林准备连续进攻,~但格林卡回球已出界0图14—16 h i。。 , …一 。r-…。这是现代直板反胶进攻型打法在自己发球轮典型的抢攻套路孑 j÷ 一, · 。 一马林发球后反手抢攻结合侧身杀板@李晓东  相似文献   

11.
年度技术     
年度技术:反手反拉弧圈球波尔使用的"反手反拉弧圈球"技术最初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乱来、没有准,而且成功率不高,带有很大的搏杀性质。但是在不来梅世乒赛和中国队马林、王励勤的两场比赛之后,他的这项技术使用频率逐渐增大,使用效果越来越  相似文献   

12.
接发球后第4板的反拉要点: 1.接下施发球时迎前快搓,搓球要加力控制,提高质量,迫使对方只能拉高吊弧圈球。高吊孤圈球进行反拉反剃,如对方快拉则可挡一板过渡。 2.步法尽量到位,反拉对方的高吊孤圈球时,击球点应该是球的上升期。 3.反拉不能光用手臂,同时还要用腰和身体的力量。对弧线短的球,步法要到位后再打,并注意身体用力要一致。图片说明 瓦尔德内尔发强烈的下旋球至马林的反手位,马林接发球时用正手摆短的击球时间快搓至瓦尔德内尔的反手底线,瓦尔德内尔用反手拉高吊弧圈球至马林中右位置,被马林反拉正手空当。 …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02,(10):52-53
直拍横打,这项卓而不群、横空出世的新技术源于八十年代末,发展于整个九十年代,经过刘国梁、马林、王皓三个代表人物的淬炼,现在正逐步走向完善?它充分利用直拍反面击球在生理上的合理性,通过拉、打、带、挑、撕等技术的运用,极大程度地弥补了直拍反手位的不足,并且带动了一场全方位的直拍对抗横拍全方位的技术革命,把日渐衰老的中国传统的直拍快攻打法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使之重新屹立在乒乓技术的前沿阵地?它是中国人向乒乓球运动贡献的又一精彩发明。同时,直拍横打塑造了中国第一个“大满贯”英雄——刘国梁一  相似文献   

14.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五)中定式二的延伸——直板接发球搓对方正手,横板抢先上手,直板随后连续压住对方正手位,以速度取胜。 左手握拍的梅兹发右侧旋短球到马林的反手位,马林上步直接挤搓到梅兹的正手位底线(图5)。马林在接发球时逆来球旋转,顺势一挤,使回球带 有明显的侧拐。梅兹发球后,做好了进攻的准备,但马林的回球向正手位边线侧拐,使梅兹在进攻的线路上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直接拉直线,由于 马林回球带有左侧旋,容易拉到偏中路位置,马林可以很轻易地回防;因此拉斜线是最好的选择。而此时马林早已等在反手位准备大力推挡,面对梅兹 的拉球,马林在最高点借来球之力,快速将球又挤推到梅兹正手位大角。梅兹在第一板进攻之后,重心正向中路还原,看到来球又回到正手位大角,于 是扑正手连续拉,由于脚下不到位,动作无法做完整,导致回球失误。 马林敢于突破对方正手位,并连续压制对方正手,这种技战术是当今直板打法的新思路。从接发球的小技术入手,预先判断出对方回球线路,看似 被动防守,实则已经掌握住场上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五)中定式一的延伸——直板接发球搓长,对方抢先上手,直板随后转守为攻,压对方中路得分。 吴尚垠发左侧旋短球到马林的中路偏正手位,马林上步摆短。马林的这板摆短球并没有处理好,弧线偏高,且第二跳已经出台,但马 林的接发球在线路控制上非常出色,他观察到吴尚垠发球后站位过于平行台面,因此马林盯住了吴尚垠的中路(图4),吴尚垠想用反手直 接高质量上手并不容易,如果侧身用正手抢攻,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引拍,也无法发挥正手拉的威力。马林在接发球后,站位更加偏向球 台中线,这样既能够在正手位大角度回球也可以护住反手位的空挡。吴尚垠发球后准备不足,只好勉强侧身用正手将球兜起(图6),这样 仓促的进攻对马林没有丝毫的威胁,马林通过直板横拉连续压住吴尚垠的中路底线,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图9-图18)。马林接发球对 落点的控制,迫使对方被动抢攻,继而抓住机会实现反攻的战术运用,拓展了直板选手前三板一味抢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张继科在201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最后3场比赛的实战录像分析,对他的反手拧拉技术的运用做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发现: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为乒乓球运动员反手接发球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不仅丰富了接发球技术同时也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发展。反手拧拉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改变了原来接发球以摆、劈为主的防守型接发球技术,由控制技术向进攻技术上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进攻。反手拧拉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手拧拉技术顺应了技术的发展代表世界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今后的训练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世乒赛十大经典战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单1/32决赛 马林4比2李廷祐:两面打一面(3,-10,-10,5,8,5)李廷祐发挥得确实不错,尤其前4局比分咬得很紧。从微观上看,马林开始对李廷祐的发球不太适应,旋转判断得不够准,接发球不太摆得住,有时甚至直接出半高球,容易被对方抢拉,而且李廷祐总能憋住马林的反手位小三角。其实第5局非常关键.马林逐渐适应了对方的发球——右手对左手,尤其直板,当你接不好发球时,你的位置就站不住了;一旦能接好发球,你下面就活了,接发球一好,速度一加快,反手小三角的漏洞也就不明显了。毕竟马林在整体实力上要明显高于对手,一两个先前没解决好的环节,一旦摆脱之后,局面自然就打开了。  相似文献   

18.
1992-2002直拍横打十年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直拍横打,这项卓而不群、横空出世的新技术源于八十年代末,发展于整个九十年代,经过刘国梁、马林、王皓三个代表人物的淬炼,现在正逐步走向完善。它充分利用直拍反面击球在生理性,通过拉、打、带、挑、撕等技术的运用,极大程度地弥补了直拍反手位的不足,并且带动了一场全方位的直拍对抗横拍全方位的技术革命,把日渐衰老的中国传统的直拍快攻打法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使之重新屹立在乒乓技术的前沿阵地。它是中国人向乒乓球运动贡献的又一精彩发明。同时,直拍横打塑造了中国第一个“大满贯”英雄——刘国梁。  相似文献   

19.
<正> 直拍弧圈球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前三板打不死对方以后自己就陷入被动。问题的关键在于扑正手后回反手这板球处理不好。我从各类动作本身的特点上考虑,设想用反手拉下降期的低球,用反手攻高点期的半高球,用反面打扣上升或高点期的机会球。在具体  相似文献   

20.
抢拉对方侧身晃撇到反手位的球 这项技术是直板反面技术中非常关键的技术,在比赛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因为对方在接发球时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晃撇到反手位为主,配合摆正手位短球和搓正手位长球作为牵制。当我方在接发球摆短后,对方也会采用和接发球同样的方法。所以,掌握好这项技术对前三板的争抢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