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爱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篇标题都为《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品 ,认为这两篇作品在内容、人物性格、审美风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同一主题下 ,作品的表现方式存在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张洁同志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发表后,在评论界引起了不同意见的讨论: 黄秋耘同志在《关于张洁作品的所想》(见《文艺报》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接触刘墉,是坐在一个宁静的小书屋里;第一次读刘墉的作品,是躺在舒适的床上;第一次被刘墉的作品所感动,是靠在那窗前的椅子上。那一篇篇清新晓畅的散文,无不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情和爱,在我心中埋下脉脉温情的种子。无论什么季节,只要一读刘墉的书,就算足不出户,也能让人体验生活万象,让人感受世间情爱。读刘墉的书,捧腹大笑不足为奇,失声痛哭不足为怪。记得第一次看刘墉的书,就是那篇《小白狗》感动得我痛哭流涕。动物对人的爱,人对动物的爱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只需要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一些会心的微笑。在刘墉的书中写亲…  相似文献   

4.
本期“饲养吧”从读者来信中排选了两篇饲养小乌龟的文章。两篇文章都在观察上下了一番工夫,笔触也很细致,让读者能够感到作者对小乌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我们选择这两篇文章刊登的原因。如果你手中也有好的作品,不妨寄给我们,将你的才华和爱心展示给更多的人欣赏。  相似文献   

5.
母女关系是莫里森关注的焦点,而爱与爱的缺失是其作品着力表现的主题,她的新作《慈悲》也不例外。依照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从爱的缺失、爱的寻找和爱的回归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中所体现的女儿对母亲的依恋,以期找到奴隶下一代走出伤痛获得救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爱,有大有小,爱国家,爱亲人,爱同学,爱朋友,爱动物,爱植物,等等。当我们的祖国有危险时,会有许多的人奋不顾身,这是爱的表现;当有人不小心摔倒时,旁边的人会将他扶起来,这是爱的表现;当有的同学考得不理想时,其他同学会鼓励他、帮助他,这是爱的表现。这都是爱,从大到小的爱。爱,特别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作 家 档 案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1978年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一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之后几十年间笔耕不辍.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相似文献   

8.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作品,全书共一百篇文章,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作品从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记录了小主  相似文献   

9.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文学大师福克纳的一篇重要作品。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爱米丽这一复杂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美国南方内战后社会历史的变迁。文章简要分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以期对福克纳的作品起着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劲松 《湖北教育》2005,(10):55-55
前不久,学校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涉及到我所任教的七年级的两名学生。一位同学叫郑为,他父亲是个包工头,家里很有钱,学习不大认真,加上自己二米七的身高,常常欺负别的同学,没少为班上添乱。然而前天我得知他被人打了,但他没还手,所以受了一点伤。原因是为一个被社会闲杂人员欺负的小同学打抱不平。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他。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能有今天的表现,还得谢谢我的语老师王老师,是她在课堂上引导我们读懂了一篇又一篇课,教育我们要学会爱他人、爱自己、爱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世界上,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有爱是不会忘记的。爱像一簇簇闪着动人银色的沙枣花儿,盛开在老外婆记忆的荒漠中……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寻找救世药方,得到答案是“爱”。“爱”在不同时期作品中表现不同。童年的“爱”是纯洁、朦胧的;青年的“爱”明确指向下层人民,带有施舍意味;到创作中期,“爱”进一步深化,肯定人民,赞扬人民;到晚年世界观转变后,“爱”的思想成熟,爱一切人。这种“爱”实质上是原始基督教中的博爱。他的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实中行不通,同时也具有进步性,它深化了托尔斯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作品,全书共一百篇文章,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作品从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记录了小主人公每天所过的生活和所接触到的人。这里谈的“爱”,不抽象,“爱”的对象非常具体,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  相似文献   

14.
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窥探教育,不难发现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伴随着人文因素的陶冶,循环着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语文学科中,通过文本内容传达出的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篇篇富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将爱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爱在身边     
每个人的身边有着相同却又不同的爱,说它“相同”,是因为每个人都享受着家人的爱,师长的爱,朋友的爱。说它“不同”,是因为爱存在的方式不同,每个人对爱的领悟不同。浓浓亲人爱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亲人,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可为什么我们还抱怨不停?总说他们不体谅自己,不了解自己,罗罗嗦嗦。其实,这都是爱的表现,只是我们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历来的研究者往往被其富有魅力的小说世界所吸引.<爱>是张爱玲写于1944年的一篇散文,虽然它远非张爱玲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却对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以<爱>为着眼点,结合张爱玲的经历分析这一篇"心灵独白"及相关艺术形象,可以解读张爱玲荒凉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她在人生荒凉感中的心灵追寻.  相似文献   

17.
张欣199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爱又如何》表现了“爱的困境”,十年后,她的另一部中篇《为爱结婚》展现的却是“爱的绝境”。从两篇小说创作的变化,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潜藏的巨大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爱情、理想、神圣、崇高纷纷受到现实的物质利益和泛滥的世俗精神的强烈冲击。受此社会心理的影响,作家也由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变为对世俗生存欲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爱的哲学"是一种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在她早期、中期还有晚期的创作中都集中表现了母亲之爱、儿童之爱、自然之爱这三大基本主题。冰心是慈爱灵魂的布道者,她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高度。她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仍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糊涂的爱     
人类的无私之爱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中体现得最为鲜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这种无私的爱却常常结出苫涩的果实,令他们深感痛心和失望。细品这些家长对孩子的爱,不难发现他们的爱走入了误区,是糊涂的爱。那么这种糊涂的爱具有哪些特征呢?1.爱的狭隘性爱的狭隘性主要是指家长的爱只投射在孩子身上,而排斥其他人。将爱聚焦于孩子身上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在许多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母亲乘车时为孩子抢位子,而置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教学是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的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收获幸福,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告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请记住爱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