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寒暑假,在报社实习,见习的大学生就会多起来.如何做新闻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是他们经常咨询的一个问题.怎样找选题?找好选题后,怎样完成采访任务?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后,如何写稿?稿子写完后,还需要注意哪些?稿子见报后,是否需要再去留心学习浏览?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与有兴趣的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2.
在济南市城区,居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困难就找社区记者。"这里所说的"社区记者",特指生活日报社区新闻部的年轻记者。这帮年轻记者全是近5年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自2007年开始,他们深入70多个社区,组织了连接政府与市民的"社区对话"一百多场,为市民办实事一千多件,惠及市民  相似文献   

3.
时政新闻市民化是都市媒体实践"三贴近"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面向市民的都市媒体,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必须适应市民关注的不断变化.就时政新闻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深加工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市民口味儿,是摆在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4.
今年"两会",参加报道的中外记者达到3000多人,其中港澳台和海外记者有730多名,比去年增加60余人;据新华社报道,代表委员人数与记者人数之比是二比一.面对如此集中的新闻资源、新闻富矿,怎么找新闻线索,怎么与采访对象沟通,怎么给受众留下印象深刻的报道,这是记者们殚精竭虑所要做的事,也是新闻专业期刊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23日,天津日报社社长牛一兵率领报社管理层和编辑记者代表,到南开大学举办了"新时代新媒体新党报"主题论坛,报社相关人'员以"新媒体冲击下党报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作为""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做了演讲.这次活动,是天津日报社党报进校园活动第一站.天津日报社党报进校园包括党报进宿舍、设立新报亭和新闻视屏网多媒体显示屏等.  相似文献   

6.
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安徽各新闻单位开展"学思践悟"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及新闻同行的情况,从思想深处上剖析、从工作实践中找原因,阐述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坚守"职业理想"、增强"责任担当"、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以启示和激励更多的新闻人争当最美记者.  相似文献   

7.
沈阳军区前进报的领导班子特别重视编采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领导带头深入一线下连队,编辑记者长年累月在基层,报纸办得颇受官兵喜爱,贴近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本刊上期刊发了前进报社长郭宝山同志撰写的《"记者蹲点住班"采访活动实践对加强和改进新闻作风建设的启示》,让我们地方新闻同行受益匪浅。本期我们请"蹲点住班"的编辑记者给我们谈谈他们是怎样和基层干部战士打成一片的,是怎样到新闻源头找新闻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理性思考是那么深邃,他们的切身体验是那么深刻,字里行间展现了当代军事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年轻军事记者的激情和热情,展现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相信他们的文章对我们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高方 《传媒》2015,(23)
本刊讯(记者 高方)12月7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与中国民航报社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民航形象优秀航空服务风尚展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广电国际酒店召开.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中国民航报社社长马松伟及总冠名单位同法集团主席、太平绅士郑振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与中国民航报社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授予同法集团为展示活动总冠名单位.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人所共知,有什么必要再说? 其实,也未必! 近七八年在报社总编室当编辑,每年过手的新闻稿件近千篇。在稿件的修改中,除政治、政策方面的问题之外,大量的问题都与新闻用事实说话有关。在新闻策划和新闻业务的探讨中,也常涉及到这个问题。由此,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 思考之一:新闻发现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 无论在报社的周计划会上,还是在采访部门的业务会上,常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会上情况多,线索多,大家议论风生,一个个的新闻点子便应运而生;反之,情况少,线索少,会议就冷场,议论不出什么新闻点子。所谓“情况”,所谓“线索”,也就是调查中得到的事实。 在报社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富记者”和“穷记者”。“富记者”的特点是:情况多,线索多,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多。“穷记者”正相反,情况少,线索少,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少。 这两种反复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正好说明新闻的发现是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 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带着题目下去找新闻。有一段时间,这种做法还比较流行,确也出过一些较好的新闻。对此  相似文献   

10.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11.
会议不等于新闻,但会议可以"淘金".要在会议上采写出鲜活的新闻,记者可在材料袋里找线索、会议之上抓亮点、会议结束搞追踪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13.
杜鹃 《青年记者》2007,(5):25-26
作为记者,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不保护好自己怎么做新闻,因为做新闻,而让自己受到伤害是不应该的。这是对报社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的态度,我们既要做新闻,既要打击假冒伪劣,既要曝光违法犯罪分子,又要保护好自己。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是<海南日报>"记者能力提高年".报社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通过业务培训和新闻实践等措施,大大增强了全报社"赶、学、帮、超"的业务学习氛围,促进了学习型报社建设,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理论水平、新闻敏感、采编技能等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5.
<现代金报>是一家新兴都市报,记者都很年轻.大概因为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出稿速度较快,质量也不错,报社在创刊第二年即任命我为首席记者.  相似文献   

16.
有关记者的是是非非听得够多了:从"欺骗暗访"到"窦唯大闹报社",从"美女记者"到"跪地采访",似乎处在新闻事件发生最前沿的记者们一不小心便反客为主成了新闻的主角,情愿或不情愿地在新闻里"客串"了一把。而招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或千夫所指、或赞扬有加,或横眉冷对、或感恩戴德。似乎向来崇尚客观、公正、平衡的记者们也在两个极端的摇摆中找不到平衡所在。记者角色错位的利弊暂且不论,但这至少给记者们创造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站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安徽马鞍山日报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闻队伍建设新途径,将"走、转、改"活动作为报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谋划建立长效机制,努力使年轻记者编辑在新闻实践中逐步找寻到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谛,让每个年轻记者编辑都锤炼、树立了新闻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部门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访部门,一张报纸的重要新闻也多出自时政新闻部,因此,多数报社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能写出好的时政新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读后能有些许收获。耐心多一点时政新闻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有材料提供、有重要领导参加。跑时政新闻时间长了,记者也都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