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主要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彰显问题。译者根据目的语新闻的表达习惯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如增译、省译、重组、替换等,使译文流畅清晰,有效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本文通过古典诗歌的两个具体译例进行分析,说明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译者以更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得不到译论界的认同与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得以凸显、乃至过分张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译者逐步成为翻译主体的过程并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此进一步强调译者主体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并阐述了制约与能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翻译必然符合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审美反映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可以指导和启发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也即主体性研究。因此,在审美反映论关照下,可以看到在翻译的各个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证明译者主体性的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强调根据译文的预期效果来决定翻译方法,译者主体性与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任何译文都是译者有目的选择的结果。文章探讨目的论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统一关系,正是这种统一关系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正确的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张桥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14-117,124
在翻译主体研究中,译者往往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本文以翻译理论演变为线索,分析了在原语和译语两种背景下译者的主体状况,从翻译的定义以及阐释学的角度对主体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翻译主体应该是包含了作者、译者和读者在内的一种复杂群体的主体系统,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卢淑玲 《海外英语》2012,(11):153-154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人们所称道,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但对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西风颂》为例,分析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指出一些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是对固定意义的发现,也不是语言之间按照客观规律的机械转换。既然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决定关系,那么译者就是自由的: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和决策。既然译者享有自由,那么翻译研究中就存在一个伦理层面,就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译者的自由意志做出评价,开展批评。从否认译文是原文的镜像反映,到讨论译者的道德责任,这是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应有之义。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代译者的道德责任就是解构中心,拆解同一性,维持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