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衅滋事罪从客观方面来看,与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罪类似,执法实践中易混淆。文章通过对该罪概念的论析和四个构成要件的阐述,探析了该罪的构成特征及司法认定,为具体工作中判断某行为是否构成该罪,以及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寻衅滋事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危害。针对此罪,本文对其含义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对该罪与一般寻衅滋事行为、故意伤害罪进行区分,对转化后的共犯问题予以分析,以期对分析判断该罪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规定的流氓罪中分立出来的一项新罪名。但是,新罪名下包容的行为分类、定性仍然较为模糊、笼统、宽泛,理论界提出的一些认定标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较为有限,导致寻衅滋事罪又成为一个新的"口袋罪"。司法人员在认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具体办案过程中有些无所适从,同案不同罪现象比较突出,有损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研究寻衅滋事罪的相关认定理论和标准,正确界定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对司法实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寻衅滋事罪是目前司法实践中颇为常见犯罪,亦是理论界及务实界中争议激烈的犯罪。目前我国寻衅滋事罪立法仍存在不足,本文试图分析其不足之处,进而期望对本罪立法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务中,对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他人"犯罪类型的认定,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和故意伤害罪的区分及适用。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他人"侵害的法益是与社会秩序相关联的一般的非特定人的人身安全。随意同时是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对于随意的判断分为客观随意的判断和主观随意的判断。殴打不以造成轻伤为后果,是一种没有达到重伤程度的暴力打击行为。殴打型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殴打型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的具体适用应当以侵害与社会秩序相关联的一般的非特定人的人身安全为前提,从犯罪结果入手进行反推。  相似文献   

6.
为规制网络造谣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阐述了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由来,在此基础上论证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存在缺陷。在理论上公共场所可以扩大解释为网络空间,但公共场所秩序不能等价为网络空间秩序。网络造谣行为引起的社会秩序严重混乱不仅在认定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此行为与所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在空间上存在不一致,与寻衅滋事罪规定的起哄闹事引起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不相符合。因此若要规制网络造谣行为,需要对此行为进行专门立法,具体规定该行为的类型和范围,真正起到维护公民言论自由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软暴力催收行为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和恶势力犯罪,这种做法应随着立法的修改而被反思和纠正。软暴力催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原则,应该肯定其不可能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和寻衅滋事罪,一般也不能构成招摇撞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有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债务催收企业员工的软暴力催收行为一般不构成共同犯罪,企业负责人明知员工犯罪而不制止的,不能认定企业负责人与员工构成共同犯罪。依法成立的催收企业员工即使因实施软暴力而构成犯罪,也不宜认定为犯罪集团,更不应认定为恶势力组织。  相似文献   

8.
关于医疗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罪,除了从构成要件的角度,看某医疗行为作为医疗事故罪的构成要件是否齐备外,还须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探讨容易混淆的几种情况,厘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网络诽谤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作为媒介的诽谤行为。为了有效打击网络诽谤,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颁布司法解释,明确网络诽谤行为认定犯罪的构成条件,对于准确处理司法实践中的网络诽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网络诽谤行为不仅可以以司法实践中曾有过审判实践的诽谤罪定罪处理,还可以寻衅滋事罪与非法经营罪等罪名对其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家庭内的故意伤害罪与虐待罪,这两者的界限在实践中较易混淆。文章结合一个案例,从犯罪构成要件的角度,对两种罪的各自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界定在司法实践有不少疑难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两者容易混淆的疑难情形归纳为具有典型性的五类,并结合案例就认定此罪还是彼罪、一罪还是数罪的问题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2.
对寻衅滋事罪正确定罪量刑,需要对影响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和影响刑事责任情节的事实加以证明。在证明中要注意证明行为的本质特征是无事生非,主观故意内容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性质是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空虚。在实践中应避免几个误区:该罪也会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对共同行为和多次行为可以概括认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屡屡出现严重的虐待儿童事件,严重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儿童的生命。然而,对于虐童的实施主体在刑法上却找不到准确的依据对其处罚。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曝光之后,司法机关以寻衅滋事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就暴露出立法空白导致的司法尴尬处境。因此,刑法应尽快增设虐童罪,以期预防和打击此类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5年6月14日,在汕头中级法院,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黯然地站在法庭上,法庭宣布:“黄释龙 (化名),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一个从小被奶奶娇惯的霸王小子就这样不知不觉走上了犯罪路。  相似文献   

15.
拐卖妇女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其危害性很大.然而,对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拐卖妇女罪,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事务中一直存在争议,并容易与介绍婚姻索取钱财行为混淆.就此问题,本文从多层次,多角度对拐卖妇女罪与介绍婚姻索取钱财行为进行剖析,以进一步辨别两者之间的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盗窃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充分比较,对涉及两罪的易混淆概念进行充分阐释,可以进一步把握两罪的主客观特点,从而在判定涉及到两罪犯罪行为时定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7.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行为。该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的罪名,用于解决1979年刑法制定后日益增多的非间谍人员为境外非间谍机构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行为。本罪易于同其他涉及国家秘密的犯罪混淆,本文试图分析本罪与间谍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在实践当中往往因为其极其相似的表象而被混淆.正确的区分二罪,是正确给行为人进行定罪的前提.通过张明宝醉驾案论述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点和异同点,进而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阚泊 《老年教育》2013,(11):26-27
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却因为在5年时间里两次“犯事”,从昨日的收容教养直到现在的10年有期徒刑,从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前年9月,15岁的某名人之子李某某无证驾驶无牌照豪车,因纠纷谩骂、殴打他人并损毁他人车辆,其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收容教养一年。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诈骗犯罪的特殊形式,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混淆。对两罪的区分应从各自的犯罪构成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罪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揭示两者的法理关系。然后提出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竞合时的处理原则,希冀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