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闻媒介的管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因经济体制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新闻媒介的功能以政治宣传和阶级斗争为主,限制了其他功能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是“政治导向、经济多样”。改革开放前我国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特征是:党对媒介的监管重点在前端监管,即创办报纸期刊和电台电视台实行严格的审查批准程序;新闻媒介既是宣传机构又是管理机关,具有双重职能,如同行政单位;政府干预是我国新闻媒介传统管理的特色,即便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产业化运作和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的左右。这种管理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全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认为“新闻媒介应当成为人民议政的讲坛”。在这个“讲坛”上,新闻舆论比较注意对党和政府机构工作方面的批评监督。舆论的这种关注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决策监督。决策监督是通过“人民议政的  相似文献   

3.
李杰锋 《青年记者》2016,(11):32-33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政府对对外传播工作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改变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媒体强势而中国媒体弱势的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媒体的重要课题. 从话语平台的“硬建设”转向媒体公信力的“软建设” 1.国际传播中“平台大”并不意味着“效果好”.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变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弱势,大手笔地进行了话语平台建设.这项建设工作遵循着“官方主导,媒体实施”的模式,具体路径通常有两种:一是中国媒体“走出去”,二是借外媒出海.  相似文献   

4.
波兰自1989年政局剧变以来,新闻媒介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方向是所谓“新闻媒介多元化”、“独立化”、“私有化”,而其变化的实质是新闻媒介由原波兰统一工人党控制转向由团结工会垄断。这种变化目前仍在继续。波通社将完全“独立”波兰通讯社(简称波通社)新任社长伊·鲁特凯维奇说,“波通社应停止作为政府的通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监督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萧建宗西方新闻监督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通过及时报道关于政府等权力机关公务情况的新闻来对其进行监督,也就是说,新闻媒介在新闻活动中,通过种种手段和途径,将政府的决策及其行为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及时让公众了解政府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爆发由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此次灾难中伤亡人数之多,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话说是“多年未遇”。我国政府和媒体对此次灾难给予密切关注,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表现了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变化。新闻媒介还把人关怀融入报道的各个层面,不仅告知公众海啸事件本身,更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宣扬灾难中体现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性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功能,主要看前者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作简单化理解的错误。所谓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这里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舆论监督的涵义有“参加”、“影响”、“威慑”、“制衡”和‘’批评”等,其核心是“威慑”和“制衡”。显然,把单纯的“批评”视为…  相似文献   

8.
第五媒体——手机短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个新闻事业庞大复杂的体系中,新闻媒介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任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有可能引发原有新闻媒介的革新和新的新闻媒介的产生。 在我国,近一两年来手机短信业迅速崛起,发展势不可挡,更有人称短信市场“钱”景诱人,“拇指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手机短信正在日益扩大其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影响,成为新闻媒介的一支新生力量,已有论者称其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依法对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批评,其重点对象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媒介批评对于规范新闻媒介行为,促进媒介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作用。普通受众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信息接收群体,他们理应在媒介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普通受众媒介批评实践虽有所发展,但整体却处于弱势地位:普通受众参与媒介批评的数量少,媒介批评质量相对较低,影响力不足等。造成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有媒介双重属性、普通受众自身批评能力较低、批评渠道不畅通等。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行为:人民(包括新闻媒介)随时对政府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批评、赞扬或提出建议)。狭义的舆论监督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通常可追溯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马列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马克思曾写道:“唯一有效的监督──报纸。”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就宣布:“我们愿意让政府时时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说,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 ,特别是新闻媒介的双重角色和双重性质问题 ,曾经被许多学者讨论过。本文借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讨论了新闻媒介的两种主要产出物—新闻和广告服务的经济性质。文章提出 ,新闻媒介的双重性质是由上述两种产出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决定的 :现代社会的“新闻”具有强烈的“公共物品”性质 ,而“广告服务”则具有一般商品所具备的“私人物品”性质。本文研究了“新闻”生产的资源补偿机制 ,提出市场经济中新闻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 ,是以“新闻”与“广告服务”的共生关系为基础的 ,而这种共生关系有其必然性 ,它是社会多重政治、经济和历史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分析了传媒产业化运作的条件、方式和后果 ,提出媒介的产业性质及产业化运作方式 ,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为前提的。文章提出 ,尽管我国传媒实行产业化运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需要 ,但在我国国情之中 ,媒介产业化运作必然带来的媒介的“都市化”倾向 ,却有可能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舆论导向,简单地说,就是新闻媒介以自己传播的观点、倾向对受众的引导和影响。我国的新闻媒介作为体现党的政策思想和反映民情民意的大众传播工具,深得受众的信任,因而舆论导向对于受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央提出新闻媒介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提高引导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求新闻媒介在注重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度,从而逐步将舆论导向纳入科学的轨道。 近来的新闻媒介,特别是报界,连续不断地报道中小学生厌学、自杀和犯罪行为。一系列事实的报道以及对事实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最近表示,“其实,传媒业还是很弱势的。这种弱势不仅仅是对政府权力的弱势,有的时候,记者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强势企业来说,也显得很弱势。总的来说,中国的媒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一份子。”(11月22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5.
将“人本化”理念注入新闻事业,对新闻媒介组织、新闻事业、政府以及受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报刊批评政府和官员有一个传统原则——“公正评论”。这条原则包含着两点内容:一是批评报道的材料必须完全真实;二是必须持公正的态度,不怀恶意。按照这个原则,新闻媒介有批评政府和官员的绝对权利,但  相似文献   

17.
论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媒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西方国家将新闻媒介视为社会环境的监视器、分权制衡的"第四权力"、公共服务的"践行者"、社会发展的"粘合剂"的性质定位,和我国将新闻媒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社会主义国家信息和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以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平台的性质定位.在认识其区别与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共享新闻媒介的"人民伦理"理念、看重新闻媒介的社会施动作用、倡导新闻媒介的公共精神和重视新闻媒介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存在的共识性思想成果,并认为这是双方能够实现平等交流的话语基础和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8.
某地连续爆出不少轰动全国的新闻,这些新闻大多是批评性报道,又几乎都是中央或外地新闻媒介报道出来的。发人深思的是,当地新闻媒介对这些新闻却保持了惊人的缄默。按理,当地发生的新闻,当地的新闻媒介置身其中,理当知道得最迅速,了解得最详细,应当最早加以报道才对。然而,并非如此。对于这个奇怪现象我们把它称作“新闻的‘出口’转‘内消’”。所谓“出口”,就是当地的新闻媒介不敢发表当地的批评稿件,而将轰动新闻“出口”给中央和外地新闻媒介,进而转“内消”,并非转“内销”,就是说这类新闻被曝光后,在全国特别是新闻发生地群众中引起强  相似文献   

19.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新闻出版工作,话虽不多,我却认为很重要。因为它对新闻工作的职能和作用有了新的提法,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报告》中用了“新闻媒介”这个名词。过去人们习惯地把新闻单位称作“宣传工具”。这就给某些人造成一种错觉,因为它是工具,谁都可以使用。各部门似乎都有权,可以指挥它登什么,不登什么。作为“新闻媒介”,它的主  相似文献   

20.
举世瞩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于9月4日在北京召开。这是联合国成员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研究决策妇女问题的大会,对于促进全世界妇女“平等、发展、和平”的进步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新闻媒介应抓住这一极好机遇,大力宣传报道中国妇女的时代脚步,为增强世界各国对我国妇女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正确估价,促进中国和世界妇女的平等参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新中国宣告了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我国的法律保障妇女与男子具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人格和尊严。我国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