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主旋律”创作中,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形式的影视剧在意识形态传达的效果上要好于小说,因而,影视剧获得了市场和国家的双重支持,因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和象征性利益。这吸引了众多小说家投身“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或者把获得影视剧改编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目标。这内在地影响了小说创作的技巧与模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小说又构成了“主旋律”创作包括影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为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主旋律”是国家试图建立“文化主导权”的文化战略工程。借助体制优势。“主旋律”文化变换战略与战术.使用更具弹性和富于活力的方式,表达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意识形态”。“主旋律”战略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采取了不同于此前意识形态战略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主旋律”文学(小说)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传播、评奖、改编等生产与流通过程具有多种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故乡》中,“厚障壁”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它把人们分隔成了孤独的个体。对“厚障壁”的形成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封建礼教是其温床,深受毒害的麻木呆钝的闰土促成了它,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正是“我”放弃启蒙立场才造成了二人之间的隔闵,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使人们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5.
叙述"成长"--试论《红旗谱》叙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按照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红旗谱》已经是意义完备的“现代小说”,它体现了人对“历史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即人的成长表现出历史本质的生长过程。这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更为激进的“文学——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6.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是“传统诗学精神的复苏”而非“新美学原则的崛起”。“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超越“朦胧诗”的不同途径并真正萌生了“新的审美原则”。这两种写作倾向不仅在理论上显出了创新意义,也为具体的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可能。遗憾的是,“知识分子写作”在作“形而上”的攀升中,诗意关注和价值立场越来越空疏,语言越来越神秘化;在“关注当下”时,“民间写作”反而被“当下”淹没进而消弭了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语言也越来越嬉戏化。辨析两种写作倾向所昭示的新路和陷阱,有助于把握未来诗歌写作的路途。  相似文献   

8.
“套语”研究是主题学研究的一项内容,明清小说中有很多套语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情之所锺,正在我辈”是明清世情小说中常见的一个套语,也是评论者经常使用的一句批评话语,这个套语确认了人生而有情的事实,体现了世情小说的重情观念,并肯定情之于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荒诞,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也是西方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的重要话题,“我们生活在一个荒诞的时代”,这一句话像歌词的迭句一样频繁地出现在许多荒诞文学的小说或戏剧的台词中,被西方人反复咏唱。  相似文献   

10.
自1958年中国首个电视台创办以来,“主旋律电视文艺晚会”就逐渐成为了电视艺术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电视艺术形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一方面,艺术实践为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比较典型的、成熟的文本:另一方面.艺术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无法很好地形成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良好互动。因此,就艺术理论而言,电视文艺晚会的实践展开增加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理论研究也成为了我们在晚会制作时更好地走向艺术自觉的必然要求。对此,文章从审美文化研究的角度,在艺术生产“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两个层面分析了“主旋律电视文艺晚会”几个主要方面的文化特性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