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憾之别台湾商人、政治家辜振甫(1918年—2005年1月3日)2005年1月3日,台湾‘悔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病逝,享年87岁。辜振甫的前半生是儒商,后半生则是在两岸舞台上挥洒的儒者。1993年4月,辜代表台湾海基会与祖国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的“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辜振甫辞世:“汪辜会谈”成历史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 1月 3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8 岁。他生前一直致力于促成的第三次“汪辜会晤”,因为他的辞世而落空。因为辜振甫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自从去年11月传出他病重的消息以来,其病情一直引人关注。辜振甫分别在 1993 年和 1998 年,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进行过两次会谈。这两次“汪辜会谈”成为辜振甫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功绩,在两岸关系中也属里程碑式事件。 丁祖诒:西安翻译学院被批评 丁祖诒领导的西安翻译学院自费在《洛杉…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去世的辜振甫,其祖父是清末名儒辜鸿铭,外祖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姑父是清末大买办、大实业家盛宣怀。在两岸关系史上,辜振甫是一位重要人物。许多人对“汪辜会谈”耳热能详,对辜振甫其人则了解甚少。本文对他的情况有较多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雄斌 《出版参考》2005,(26):31-32
前不久去世的辜振甫,其祖父是清末名儒辜鸿铭,外祖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姑父是清末大买办、大实业家盛宣怀.在两岸关系史上,辜振甫是一位重要人物.许多人对"汪辜会谈"耳熟能详,对辜振甫其人则了解甚少.本文对他的情况有较多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作为誉贯海内外的台湾当代作家,他将门虎子的显荣出身、幼年罹受的缠扰病榻生活、少年遭遇的家国的变故战争及此后跨洋旅美留学的非凡经历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较他的经历更加令人仰止的是他一生中有大批蜚声文坛的作品出世,以及充斥作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记者的目光应该总是盯着一些社会热点题材。这是我采访“汪辜会谈”之后感受最深的一条。中国最大的内政问题之一——海峡两岸的统一,几十年来似乎忽冷忽热,有一种波浪起伏式的发展变化规律。仅近几年来,就有开放两岸人员返乡探亲、台湾记者首次登陆、大陆记者初次访台、台湾官员赴京出席亚银年会、偷渡走私问题、劫机事件……新闻事件往往是骤然升温,事过之后又很快冷却。其实,海峡两岸的关系就在这种变迁中步步前进。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这两大民间团体的领导人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的会谈,已酝酿一段时间,令国际新闻界关注。但是,今年4月11日,海峡两岸突然间同时宣布:4月27日在新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举世关注,被认为是海峡两岸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大步。解放日报记者谈小薇与上海主要传媒的记者一起随汪道涵会长同往新加坡采访,撰《历史性的会见》一文,记录了她的采访见闻。  相似文献   

8.
“阿郎”大名苏俊郎,是台湾最大的一家报纸《中国时报》的摄影组组长。我有幸和他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是这次在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的时候。 4月22日,赴新的第一场采访是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抵新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提前赴会,台湾记者早已爆满。互相边寒喧边交换名片,免不了客套一番。这时一个眼睛大大的、个子不高的台湾摄影记者来到面前。“我叫苏俊郎。”我抬头一看,只见他眼角弯弯的,似乎总要笑的样子。“以后就叫我阿郎好了。”阿郎说他去过大陆四次,包括采访“亚行”会议和北京亚运会等等。“以后有事找我”,言毕粲然一笑,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9.
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94大陆图书展览”是令人久久怀念,特别值得写上一笔的文化盛事。这不光是由于大陆图书首次在台湾正式、公开地展出;不光是由于参展者包括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88家出版单位,展出图书1700余种,26000余册;也不光是由于这个99人的庞大代表团是历年来大陆访台团组中单位最多、成员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团,恐怕更重要的,还是由于这是“汪辜会谈”以来,海峡两岸在意  相似文献   

10.
台湾报纸的“读书版”解路英多年来,台湾报纸多注重“书讯和出版”共生问题,几家王要报纸都编有自己的“读书版”,而且各具特色。台湾《自立早报》的“读书生活”,从1992虫2月创刊至今己一年多,原为周日出版,新近改于每周一全版见报。主编是顾秀贤,编辑陈昭如...  相似文献   

11.
他在边关从戎30余载,挚爱着边关的一哨一塔、一草一木。他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将边关将士的风采形象地从媒体上报道出来;他任边防部队领导10余载,先后参与指导培养了“黑河好八连”等一大批享誉全军的先进典型。他就是黑龙江省军区黑河军分区政委鲍显荣。  相似文献   

12.
一波三折,同台湾当局交涉了一年多,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终于成行了。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92年9月5日到12日,18名大陆记者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顺利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宣告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在台湾一周的时间,可谓是行色匆匆,到了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辜振甫、王玉云等知名人士。虽然是走马看花,但还是  相似文献   

13.
台湾报禁,由来已久。然而,由于人为的隔阂,大陆新闻界对此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元旦,台湾行政当局正式宣布开放“报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台湾报禁的由来、废除以及其废除后台湾报业的新格局作些评介。一、台湾“报禁”的由来台湾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经受了日本51年的殖民统治。在日本统治下,台湾报业一直被严格管制,在很长时间内只有3家报纸,后来增加到6家。即《台湾日日新闻》、《兴南新  相似文献   

14.
一本“写给大陆同胞的‘家书”.让33岁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几乎一夜成名。书中记录着台湾30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我尽量不去评论,很客观地记录。”他说.尽管他成长的30年见证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尽管他忘不掉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社会如同一只“将破不破”的气球般的怪异。  相似文献   

15.
我所看到的台湾电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我们在台湾作了为期10天的学术交流,参观了台湾电视的一些部门,虽说是走马观花,但却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电视起步稍晚于祖国内地,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前身)于1958年5月1日正式开播,而台湾第一家电视公司下辖的“台视”,开播时间则为1962年10月10日。从那时起,台湾电视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国”(“中视”)、“中华”(“华视”)、“台湾”(“台视”)鼎足而立的三大电视公司、三大无线电视台,1996年又增设了第四家大的无线电视台——“民视”(“全民民间电视”),这便是目前台湾影响最大的四大无线电视机…  相似文献   

16.
台湾报业在“报禁”①解除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暧昧,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董事长都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之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而两报从创办伊始,也都因为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扩展规模,形成报团,并垄断了台湾报业。1988年,“报禁”解除后,虽然台湾报纸种数在一年之内从31家暴增至100多家,但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垄断地位依旧屹立不摇。至1992年,自由时报企图打破两大报的垄断②,获得良好成效,该报于1996年宣称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台湾三大报之一。至此,台湾的报业形态似乎大势已定,三大报团垄断台湾报业…  相似文献   

17.
曾经被台湾文坛称为“坛主”的梁实秋,是台湾最负盛名的散文作家、翻译家。梁实秋本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八,即“腊八”)生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国留学,研究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在三十年代曾经与鲁迅论战,最初是从文学的翻译问题见解不同而引起,后来涉及政治。鲁迅指斥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批评了梁实秋。1949年6月梁实秋赴台湾,多年在台湾担任教授。他的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风靡海峡两岸,颇负盛誉。他以37年时间独立翻译了《莎  相似文献   

18.
踏上暌别50多年的这片土地,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形容自己的心境是“感触至甚”。从10月14日至19日,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北京进行了一系列参观访问活动。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会面并达成四项共识。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钱其琛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会见并坦率沟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礼节性会见了辜振甫,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舆论大多认为,辜振甫此行走在了两岸关系发展关键时刻的一个新起点上,开始了两岸直接对话,但能否成为改善两岸关系、启动政治谈判的动力,仍将是日后  相似文献   

19.
36岁的年轻诗人许悔之从今年3月起已接任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和“联合文学”杂志的总编辑之职。许悔之学理工出身,曾获得台湾多项文学奖,前联合副主编痖弦称赞他是“台湾文坛美男子”,年轻有冲劲、富有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20.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