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我校文学院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和《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已分别由商印书馆、上海三联书店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前两书,主要是为中国美学史(含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研究,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同时,试图对禅宗画学思想、禅宗书学思想做横向的理论概括,并勾划出它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正>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相继面世,其中的《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简称《书学解读》)和《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简称《画学研究》),既有对禅宗书学思想与画学思想的理论概括,构建了禅宗书学与画学的理论框架;又有禅宗书学著述与画学著述的文献荟要,辑录了  相似文献   

3.
有感于禅宗文献,特别是书画文献的匮乏,皮朝纲先生翻检《大正新修大藏经》、《新编卍续藏经》、《嘉兴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禅宗全书》、《禅门逸书》等所收录的100多种禅宗典籍,汇集近60万字的禅宗书画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所涉及的思想、观念、范畴、命题及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就《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心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这"禅宗美学三书"。皮先生辑录的禅宗书画文献有其自身特征,其努力创建的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他在研究中国美学过程中,为创新求变而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宗杲创立“看话禅”。他明确主张提出公案中的某些语句作为“话头”来进行内省式的参究,以此为入门,进而达到开悟的目的。这一主张和修持工夫,对中国禅宗的宗教实践又作了一次新的调整。他旨在强调探求、体究、觉悟宇宙人生的奥秘和本质,他对般若探究(审美探究)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以悟为则”,进一步突出了悟的极端重要性,对禅宗生命美学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与禅门清规相应,禅宗有一套完整的称谓系统。文章以杨亿《古清规序》、宗赜《禅苑清规》和德辉《敕修百丈清规》为主要考察对象,对禅宗职事称谓及其流变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禅宗职事称谓既折射出早期丛林内部上下平等、共助和谐的融洽关系,也体现出僧团内部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反映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禅宗公案具有一种"开悟"范型的叙事文化特色。其叙事的基本方式即以简洁的手法凸显人物的鲜明个性,而禅宗人物的个性显现是为了衬托禅的核心宗旨——开悟,"明心见性"式的开悟,表征着生命本身的再造。禅宗公案文化所展示的"平常心是道"的格调,也正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结晶。这一基本旋律的格调及其变换,提示了所有真正的禅悟,都须出于内在的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作为文章之学,其理论核心即"雅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禅儒互渗"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散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在吸收禅宗及受禅宗影响而产生的陆王心学等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得出禅宗方法对于桐城派文章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垮掉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接受了中国的禅宗思想,将禅宗思想融于作品创作中。他的诗歌《金色永恒律书》以其独特的结构、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被称为"美国版的《金刚经》"。克鲁亚克还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金色永恒律书》以诗入画,以画悟禅,开创了美国禅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江西禅宗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独特的佛性理论不但是佛学中土化的历史产物 ,同时也是“中华禅”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文化层面剖析江西禅宗佛性论的形成过程 ,相信必然加深人们对禅宗本质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紫柏真可的“文字般若”说与禅宗的审美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禅宗思想史及其美学思想史上,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禅门衰落、禅风凋敝之时,他以恢弘禅宗为己任,大力倡导文字般若,力图以此和会三教,融通各宗学说,为禅宗的复兴寻找一条新路.在他对文字般若的诠释中,蕴涵着独特的文艺美学思想,为禅宗的审美主义补充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14.
禅宗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的王维以禅入画而作“破墨山水”,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从王维的生平思想分析入手,阐明禅宗对王维的人生哲学、艺术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禅宗对王维水墨山水画风的形成及其对中晚唐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中国佛学中的一支重要的宗派。禅宗既是哲学,又是人生智慧,更是一种看入生命的艺术。它所倡导的人格境界和认知方式,有助于世人领悟生命的演化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珍惜和把握生命,达成人生的自由、安祥和幸福。本文欲从人格意识的角度对禅宗进行初步探索,为此上文已阐明了如下观点:一、祥宗要义:(一)禅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到禅是“不二法门”;二、禅的人格历程:(一)有情;(二)佛  相似文献   

16.
憨山德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及其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清的“为学三要”之说 ,成为 1 7世纪以来三教一体的名言 ,为后世僧人所尊奉的准则。他对禅宗哲学与美学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本体范畴“禅”(心 )的深入探讨与明确论述。而他毕生实践 ,则是以三教一体的心性说为指南 ,以禅家心法遍注儒、道、释三家经典 ,对禅宗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了系统阐释 ,在中国禅宗思想史及其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佛教各宗要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只能在一种本体论上建构完成,它们都是以心性作为本体范畴,而以心本原说为本体论的最高形态。而《般若》之荡相遣执之妙用与《中论》之体法空,乃是各宗之共法,而非各宗据以建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体以及本体论。而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标志性的思想 ,但是人们常常将“不立文字”误解为“不要语言文字”和“不要逻辑思维” ,实际上 ,“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乃是不执著于佛教经论 ,其实质则是对待佛教经论的一种般若空观。“不立文字”思想在印度佛经中早就有了 ,禅宗只是强化了它并将其立为本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而已。不过 ,“不立文字”这个词乃是“中国造”的 ,直到晚唐才在禅籍中出现 ,也就是说 ,此前虽有“不立文字”的思想 ,但却还不曾有“不立文字”这个词。只有通过考察“不立文字”的源起、含义和实质 ,才能对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作出正本清源的厘正。  相似文献   

19.
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禅宗普遍倡导实参实悟,视实参重于顿悟,将顿悟禅法导向平实修习,这一倾向表明元代禅宗的禅主其美学思想出现了向早期禅宗的回归。其倡导实参实悟的基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追求人生的诗意栖居,他们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浓郁的美学意味。他们在对心性论的探讨中,对本体论范畴“禅”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对禅宗哲学与美学作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