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读是阅读课中最美丽动人的容颜,它能让语言之花在学生的心田绚丽绽放。指导学生朗读要用感情去读,以声传情,而要朗读得好,节奏的把握最为重要。在指导中,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读法,而是让学生唤起生活的感受为朗读文本。因为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同样的语言文字,在朗读时用不同的重音,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而读准重音,才能更好地把语言信息准确地表现出来。情境是可以通过标点来读出的,在朗读时还要培养学生读好标点的习惯。做到读时留意标点,读出停顿,心中要有句子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3.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形象,句式特殊,因而阅读难度大。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古诗教学的“读通、读懂、读深、读熟”四步读法。这四步读法重在训练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简介如下: 一、读通读通有两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学生可通过查阅字典,利用拼音来自学完成。2.读出节奏。古诗的节奏有一定的规律,教者在教学中把规律揭示给学生,使其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形成能力,便可顺利完成这一要求。读出节奏的规律大致有三个方面。(1) 停顿。古诗读法中的停顿不像一般文句中的停顿那样干净利落,它一般都带有拖腔。停顿规  相似文献   

4.
阅读举要     
<正>阅读时候的心情得自己调整,务须起劲,愉快。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乃至喉舌绝不运动,只用目光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的意义,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糊里糊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提示 1.掌握正数和负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正数时,可以写出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不写。但读正数时,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不读出来。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而表演又是演奏者对乐曲的再创造。一位优秀的演奏者不仅仅是在弹曲,更是在弹情。演奏中情感的表达是古筝演奏的关键所在,演奏者通过面部表情、弹奏力度等来表现乐曲中的喜怒哀乐,使得观众欣赏静态乐曲的同时能感觉到动态的乐曲意境。演奏者只有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音乐表演中,  相似文献   

7.
初学代数的关键是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与代数式的互化,换句话说,就是要能正确地读和写代数式. 一、正确地读出代数式,有利于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代数式的读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运算关系来读;二是按运算的结果来读.  相似文献   

8.
王朋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的指针如图1所示,那么此时是什么时刻?对此问题许多同学都感到有一定困难,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将几种解法归纳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解法一“反看正读法”:从题目纸的背面看图(上、下不要颠倒),再采用常规的读数方法,容易读出此刻为11∶35.图2图3图4解法二“正看逆读法”:如图2,按逆时针方向读数,图上的数字也相应按逆时针方向从小到大排列,不难读出此时为11∶35.解法三“12扣除法”:如图3,将时钟上时间按常规读法读出后,再从12中减去这个时刻,即得到实际时刻,即常规读法时间为0:25,则实际时间为12∶00-0∶25=11…  相似文献   

9.
谈小说阅读     
小说谁都会读,说不上什么方法.有的同学会问:那为什么有人读了一篇小说或一部小说,就能发表好多的意见,提出好多引人注意的问题呢?我说,那是评论家、研究者的业务,那有一套专业,咱们普通读者不能人人做到,也不必人人都去那样做.那么说来,读小说时,专家是一个读法,普通读者又是一个读法了?可以说是,但又不完全是.据许多评论家的说法,要写出一篇小说评论至少要读三遍。也有读得更多的,咱们这里不谈.单说第一遍.每个人在初读一篇小说时都是以同样的态度来读的,不管专家也好,普通读者也好,都是作为  相似文献   

10.
<正>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  相似文献   

11.
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读法。有一种乖张的读法:在高山上,更能读出贾平凹的空灵与泥土般的朴实与清新;在大海边,更能读出余秋雨的壮阔与雄奇;播放旧上海老歌之时,更能读出张爱玲小说的气息;夜阑人静的时分,更能读懂钱钟书的睿智。你是哪一种诗意的读法呢?习作文笔优美,情感真挚。  相似文献   

12.
一、自读 ,在阅读中学会发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教学 ,读是关键 ,是“问”和“悟”的基础 ,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 ,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 ,读通 ,读懂 ,读熟。读出重点 ,读出情感 ,才能发现问题 ,有所感悟。1 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 ,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要问的。激发学生读的兴趣。2 根据兴趣自由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尽情诵读。可独自读 ,也可约伴读 ,还可邀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可以自由选择 ,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读…  相似文献   

13.
古诗以其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很受人们的喜爱。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范读时的态度、感情,都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朗读的好,能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情调,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朗诵好古诗,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准确运用这些技巧,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赵建 《语文天地》2010,(1):38-39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圆……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这几句话出自笔者最近看的一篇文章,对于文中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病例1]160.0730读作:____ [病症]160.0730读作:一百六十点七百三十[诊断]根据小数的读法法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小数部分有  相似文献   

16.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读有多种读法,有情感地朗读是一种常见的读法,但是,真正有感情地朗读,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执教《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这样处理两个片段:片段1:师:小黑兔是怎样说的?生:小黑兔得意地说。师:什么叫得意?生:就是骄傲。师:谁能读出得意的劲儿来?生:读文(语气平平)。师:谁再读读。看谁比他读得好。又有一名学生起来读了,但还是没有读出得意的劲儿来。  相似文献   

18.
钢琴是依靠演奏者触键方式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音色的,可以说触键方式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演奏者想要通过乐曲演奏准确的传达出自身想要表达的情绪,增加乐曲的饱满度,就必须要在触键时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点。本文将对不同时期,钢琴不同接触方式的变化进行介绍,并对不同触键方式对于乐曲演奏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钢琴演奏者的触键方式使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读?你读的荷叶不圆,也不绿。谁来读?圆是圆了点,还不够绿……就一句话,读一次,再读一次,读出感情来,读出感情来……当前这种"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课堂似乎是语文回归的路标了。殊不知,在长达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试问,一千次没有内容的朗读能让孩子学到什么?拯救阅读教学,首先要对课堂中无休止的"有感情地朗读"说"不"。拒绝"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复习历史,一定要做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夯实基础,成功有望;基础不牢,取胜谈何容易。那么,怎样在历史复习中打好基础呢?一、用新的眼光和追求熟读课本尽可能做到“明义、消化、整理、联系”,把笔记做在课本上,把结论当问题读,把句号当问号读,钻探式读书,反刍式读书,比较式读书。这样读,就能读出新意,读出新的思考。比如读到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专政,你就会想,对其是否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自己会赞成哪一种评价?道理是什么?可否会有第三种评价: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怎样说明道理?这种读法,大有益处。孔子有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