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试图从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中寻求爱尔兰性并重构爱尔兰身份。他和他的作品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叶芝对爱尔兰乡村和历史的理想化描述不同的是,乔伊斯竭力去揭示现代都柏林人的精神状态和爱尔兰的主要问题的真相。乔伊斯选择了一条沉寂、流放和狡猾的道路,也从一种文化卑劣感中获得了对爱尔兰身份的真实认识。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对爱尔兰昏昏噩噩的群体精神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剖析了爱尔兰国民文化的劣根性,同时也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进行了解构与分析。《憾事一桩》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就是乔伊斯无意识的化身,是乔伊斯力求拯救的业已陷入精神沦陷危机边缘的那部分自我。文章从分析心理学角度分析达菲先生的精神并建构达菲先生的心理原型,力求呈现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的动态的心理图景。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反映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瘫痪状态。作品运用精神顿悟手法,使这一主题得以充分展现。乔伊斯在爱尔兰精神解放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由两个向量构成,一个是代表传统和延续的同质向量,另一个则是代表差异与断裂的异质向量。如何看待历史是均衡链接两者而成功构建身份的关键。对于爱尔兰而言,身份焦虑始终是其文学书写的张力所在。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等作家试图通过回归古凯尔特文化来重构爱尔兰身份。与此不同,乔伊斯却始终以现代性的目光在审视历史。本研究将以乔伊斯的《死者》(The Dead)为例,探寻节庆、商品及音乐等大众文化元素如何在乔伊斯笔下参与历史书写,引导爱尔兰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最初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积极参加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从1904年开始,他对祖国由爱转向憎,偏重于揭示国人精神上的病疾,并自愿离开爱尔兰,流亡他国。后来,乔伊斯只是作为作家来观察和研究爱尔兰,了解故乡的人事变迁,是为收集写作素材。剖析他与爱尔兰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窥测乔伊斯的心路历程,更深入地了解乔伊斯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6.
李玉梅  李彦 《考试周刊》2009,(35):30-31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其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转变的实验性作品。本文作者通过对这部作品开篇的分析展现了乔伊斯深厚的文学功底。  相似文献   

7.
从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爱尔兰历史文化背景、巴黎的艺术环境和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四个方面探讨乔伊斯作品艺术特色的根源,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他的小说艺术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又代表了现代英语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堪称一部压轴之作,由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所作。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名字、人物、物品和景物等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品的主旨即爱尔兰人的死寂和精神麻木,犹如"行尸走肉"。然而,文中又掺杂着一丝复兴爱尔兰文化的希望之光。象征主义这种艺术特色进一步阐明并加强了作品的主旨。本文旨在分析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如何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乔伊斯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他改革了现代小说刻画人物和发展情节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构思的新奇,表现人性的坦率,以及英语的纯熟,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有显著影响的文学作家之一。许多评论家认为:他掌握英国语言仅次于莎士比亚。爱尔兰对乔伊斯的影响很深,他所有的著作,都是有关都柏林的。他与同时代的叶芝(Yaets)所不同的是既没有涉及爱尔兰民族运动,也没有卷入爱尔兰的生活。乔伊斯的一生是在自我流亡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自传色彩,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为爱尔兰写的一部精神道德史,书中15篇故事,几乎都能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伊夫林”“Eveline”。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很容易感觉到其实伊夫林很多时候就是作者本人。本文详细分析了故事“伊夫林”中乔伊斯和伊夫林角色的重叠。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在“死者》中采用大量爱尔兰音乐素材,与小说文本具有互丈性。这是乔伊斯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解读其互丈性,有助于挖掘和阐释音乐与文本间的互动和互涉意义、理解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本文试图解读“死者》中音乐与文本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爱尔兰意识流文学大师,他在写作过程当中主要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并且运用得十分的精妙。可以说是象征界的鼻祖,并且他的文章中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和精美的语言。本文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的研究对其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爱尔兰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宗教在爱尔兰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乔伊斯从小接受耶稣会士的教育,深受宗教的影响和熏陶,但同时他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反教和叛逆。乔伊斯对宗教的态度始终是暧昧的。在接受与拒绝、崇拜和嘲弄间,乔伊斯逐渐从宗教走向世俗,转而成为艺术的使徒。从灵性生活到世俗生活再到艺术生活,乔伊斯的戏剧人生始终与宗教传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贝克特作品挑战构建爱尔兰民族文学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界限,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贝克特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在爱尔兰范畴内而且在爱尔兰的后殖民主义的范畴内的矛盾性。其作品中人物的多民族身份和多文化身份是对爱尔兰殖民化主体性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帝国主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寻找出欧洲传统中狂欢化文学的线索,并借以延伸到对狂欢仪式及其影响下的狂欢精神和狂欢思维的思考,分析它与欧洲传统的继承关系、民间诙谐文化特色以及它在小说的复调结构和内容情节中起的独特作用,从而肯定了狂欢精神的引进对小说体裁与形式的影响和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上的文化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以他的流亡和流亡美学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乔伊斯一家的家庭生活与其说是爱尔兰式的,不如说是吉普赛式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原因多半是乔伊斯的父亲把安居乐业的钱都用来买酒了。乔伊斯不但继承了父亲越穷越纵酒的生活习惯,而且从小就学会了如何躲避债主、逃避债务。同时乔伊斯对母亲的依赖,也是明显的,不但影响了乔伊斯一生的走向,而且也对乔伊斯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的形成和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揭示了当时爱尔兰政治腐败、宗教信仰缺失、道德受到侵犯等问题,小说主旨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涣散为目的,小说中采用了现代文化的技巧表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反讽手法的高超运用技巧。在早期的重要作品《死者》中,乔伊斯糅合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以揭露爱尔兰人灵魂的僵化和麻痹。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服务于作品的表层文本,为主题的展示起了铺垫作用;而结构反讽产生于“死者”的象征意义,彰显了故事的深层主题。表层反讽和深层反讽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文本意味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的北爱尔兰诗坛,诗人麦克·朗利被受关注。然而,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前,他却深居冷宫。结合当代爱尔兰社会历史背景,论文展现了诗人的诗创历程,总结了他的诗学与文化思想。以此为基础,阐明了评论界对他的前后度变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同时也指出了朗利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