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落实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求就是: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通过尊重、关心、牵挂,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热切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落实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求就是: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通过尊重、关心、牵挂,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热切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3.
彰显教师个性:学校管理的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管理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导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人们越来越强调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在学校的“科学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的学校把“科学管理”仅仅看成是强化“量化管理”,结果重形式的条文过多,教师为了应对那些量化表,反而给他们潜心研究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这种“过度”的量化管理,把极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为处处以分数定量的机械程序,把教师变成了统一指令、机械操作的“工具人”,这哪里还谈得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在…  相似文献   

4.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新的职业内涵和历史重任。它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一句话,它需要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新教育者”,以成为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狂潮的中流砥柱。怎样帮助教师实现向“新教育者”的转变?这是新课程  相似文献   

5.
吴春燕 《天津教育》2013,(13):26-28
当前,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过去的“教书匠”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承担促进者、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学习者、合作者、创新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此,新型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自己信息素养的锤炼,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问题一探讨问题一解决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逐渐完成角色转型,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把研究与教学对立起来的现象,教师游离于研究者的身份之外。教师是教学者还是研究者?教师又该怎样成为研究者?本期将针对教师文化中的角色认同问题——“教师是教学者还是研究者”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要求人们不再把教师视为定了型的东西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把教师看成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是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这时教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水平,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贺武华 《教书育人》2002,(12):36-38
置身于一线教师当中,我们常能耳闻目睹教师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形:有的教师爱抱怨工资、住房、福利、地位等问题,甚至还会把“教书没意思”的情绪带进课堂;有的教师同样身处斗室,月薪不过数百,但他们表现得冷静,“无所谓”,更多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学生和所教的课程;还有的教师则会从另一方面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寻求他人的认同、“欣赏”,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种表现就是教师基于“角色”认同的不同而体现的定位差异。杨启亮教授曾提出教师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突破。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的专业发展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证,也是课题能够可持续发展根本。课题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先进教育技术与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开展的几年中,课题组始终高度重视“教师”这一研究主体的专业发展问题,把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技术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工作来推进。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动手教育”是指教师引领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有用之才。“动手教育”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动手教育”的认识。首先,教师本身应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就能使学生产生崇拜感,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有了威信和地位,这是…  相似文献   

12.
教学文摘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就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校抓教学,只偏重于研究教师的“教”,忽视研究学生的“学”;教师备课,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学生如何学;上课,教师独占讲台,讲得多练得少,作业布置,类型单一,套例题多。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学探讨》2007,22(6):36-37,3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把自己扮演成一个“研究性”的老师,学会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很多老师对如何进行研究、研究应该用什么方法存在疑问。本文介绍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忽视文学教学的现象,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仅仅看成“工具课”,主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课中的文学教学是加强语文课人文性的主要载体,因此,改进和加强文学教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而且也是完善英语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从而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刘良华 《宁夏教育》2005,(10):41-41
如何从让教师理解和体验“好教师”、“有效教学”等问题开始而开展校本研究的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教师学习”。在教师学习阶段,主要围绕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一中心,首先采用“听报告”、“看录像”等方法,让教师接受、认可新的教育理念;其次是把教师的阅读分为生活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教育散文类三种类型;要求教师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本书重点阅读;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是新世纪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而教育行动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与行动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进而把自己培养成“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决”,其核心是把数学教学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与传统教学中由教师给出定理、给出公式,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和方法这一静态过程是不同的,它要求学生在这动态过程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知识,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由表及里,一步步探究数学的真理。因此,将“问题解决”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一个首要前提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并积极地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下面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宋庆 《教师博览》2003,(1):54-55
一、自有匠心施砥砺教学是教师日常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科教学领域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教师依据特定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被看成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主要内容,但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学者”转型是必然。教师的功夫表现在课堂,但蕴含在“课外”。备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就那么几本课本,但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上看确实是永无止境的。深入浅出是真功夫,高水平的教师总能够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把难的东西讲容易。教…  相似文献   

20.
阳泽  苟晓蓉 《四川教育》2006,(10):10-11
搞课题累,做研究苦,这是一线老师的普遍呼声;把研究当任务而简单应付,这是一线老师的常见行为。虽极不情愿这种“苦差事”,但评优晋级可加分,提拔重用是砝码,许多老师不得不去“装点门面”,不得不追求科研的“档次”,因而“书斋式”研究、“注解式”研究泛滥,理论研究、宏观研究盛行,低效科研、形式科研、门面科研层出不穷。中小学科研曲高和寡。出现了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 遵循“问题是课题、过程即探索、收获即成果”的理念,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问题解决。追求在实际中研究、以研究促进实践的微型课题研究,因其实用性、操作性强而成为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发展方向。 有别于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假设性验证。不同于学术专家的大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则侧重于应用研究、实践研究和微观层次的小型研究。微型课题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案例研究、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等是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智慧,促进专业发展,享受研究的过程和成长的喜悦。 微型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也是教师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必经之途。教师要关注自身实践中有意义的事件和日常工作中有价值的困惑,要在看似无问题的“教学惯性”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时聚焦某一个问题。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挖掘学生潜能、塑造学生人格,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教师科研的真正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教师自己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