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学校对该课程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让品社课老师感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教学中教师怎样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课任教老师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离不开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促进了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品社课教学的实效。以"激趣、体验、延伸"为主的品社课课堂教学三步曲,是符合品社课教学新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6,(25):142-143
正如孔孟提到的礼义廉耻,品德是当今社会的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才能成就大业。长久以来,我国教育要求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很明显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但如今小学的品社课越来越少的受到学生的重视,如何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小学教学中的重要难题。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当今小学品社课出现窘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要阐述应对如此窘境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为我国小学品社课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内容,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品社课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实践教学中,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5.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生活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小学品社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品社课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9.
小学开设的品社和品生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将提升学生品德素质的品社和品生课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这一方法对提升学生素质涵养、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其加以有效引导、疏导至关重要,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社课)在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品社课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依旧存在,具体表现为:1.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课堂缺乏触动性、感染力等,很难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减弱。2.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很难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11.
方利美 《考试周刊》2012,(80):133-13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儿童乐于接受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即可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最恰当不过了。如何在品社课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提出建议,现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在教学中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出现成人化、抽象化,从而影响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品社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品德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根植于学生生活,同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本文通过课前生活体验、课中情景设置及角色扮演、课后延伸体验等方式,使得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形成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18.
仔细翻阅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社会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必要的基础。但品社这门学科又有其必然的特殊性,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品德性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当然,品社教材中的社会知识,不论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等等,都隐含着一定的道德规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历史赋予我们善与恶的辨识与选择,文学闪烁着人性深  相似文献   

19.
屈平 《宁夏教育》2007,(1):55-55
《我是怎样长大的》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主题中的第二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品社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忻州市品社课教学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品社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实践性教学方法缺失、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不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不紧密、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时间进行反思等问题,通过从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加强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注重实践,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网络作用、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几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