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强 《寻根》2023,(1):12-17
<正>汉代吴楚“剽悍”的地域认知在现存的汉代史料中,无论是史家直接的概括总结,还是当时人物的言谈评论,吴楚之地留给我们的都是一副剽悍轻果的地域印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概括楚地风俗时说:“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言:“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在司马迁的总结中,  相似文献   

2.
《史记》与司马迁的历史观王双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史记》的撰写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保存了汉武帝以前的大量史料,而且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从《史记》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司马迁有一套相当完...  相似文献   

3.
翻开《史记》,第一个进入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黄帝。司马迁称黄帝是“法天则地,四圣遵序”的远古第一帝王,从此确立了黄帝至高无上的始祖地位和“史从黄帝始”的正统史观,得到了后世史家和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记史,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从黄帝开始记史是汉代大一统的需要大一统思想产生于周代,秦统一六国后,将其确立为统治思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就是《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翻版。西汉统治者,尤其是汉武帝,继承并完善了大一…  相似文献   

4.
高强 《华夏文化》2002,(4):15-17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早有定论,其民族思想也得到了关注和研究。然而,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的贡献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下面我们考察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6.
中国汉代留下了两部伟大的史书,一部是司马迁用手撰写的《史记》,另一部是石匠们用刀镌刻的史记——汉画像石。文字的史记和石刻的史记皆属呕心沥血的艰辛劳作,就艺术风格而言乃一样的深沉雄健,活跃奔放,它们也同样得到现代文化巨人鲁迅的关注与叹赏。他称颂前者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赞美后者为“汉画的图案美妙无伦”。近日,在鲁迅博物馆观看《鲁迅收藏汉画像展览》,聆听来自河南南阳、山东济宁等地的汉画像研究专家的讲解,陶醉于2000年前石刻艺人的杰作,有面对古人促膝恳谈的欢欣惬意,竟不知己身属谁,今夕何年?鲁迅对汉画像的青…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席泽宗《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周易》革卦《象》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是夏朝从哪一年开始?成汤代桀,武王伐纣,又都发生在哪一年?孔子说不清楚,司马迁著《史记》时也只得存疑。西汉末年的刘歆(卒于公元...  相似文献   

8.
方燕明 《寻根》2010,(3):13-21
<正>汉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开篇即谓:"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史记·夏本纪》并列出夏王朝十四世十七王的世系为:禹—启—太康—中康  相似文献   

9.
操宇晴 《寻根》2023,(1):18-21
<正>中国是史学大国,有悠久的修史传统。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反映了周王朝及各封国的史官的分工。晋之董狐、齐之太史,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受到后世的敬仰。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甚大。秦始皇时,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司马迁《史记》也是到汉宣帝时始“遂宣布焉”;而班固得以修成《汉书》,也是受到汉明帝之诏才得以实现;继而,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撰《汉纪》;  相似文献   

10.
尹树人 《中国文化》2014,(2):180-184
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相似文献   

11.
古住今来,《史记》研究成果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各执一端,往往妨碍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研究。近见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给入耳目一新之感,我以为,这部  相似文献   

12.
商鞅法治思想与秦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治理论家,他的理论产生了辉煌的实践效果。汉代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司马迁总结商鞅变法的结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列传》)商...  相似文献   

13.
略议炎帝神农氏及其与中原史前农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华夏文化》2006,(4):17-19
在我国古籍及传说中,有关记载既不统一也不系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帝王世纪》说炎帝与黄帝是亲兄弟,可又说炎帝死后经过八代五百余年黄帝才继承王位,无怪乎唐代司马贞提出疑问“何其时之长也”。其次,《世本》将炎帝与神农合为一人,而《  相似文献   

14.
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泾川县西王母文化的遗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文献记载记载西王母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主要有成书于战国、又经秦汉人增删的《山海经》,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下士所撰的《淮南子》,晋武帝太康年间汲人从魏襄王墓中发掘出的《穆天子传》,六朝人借班固之名而撰写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另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借东方朔之名所撰写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中亦涉及到了。至于汉魏乐府、唐代诗歌等作品中将西王母神话传说作为古史加以联想、…  相似文献   

15.
《史记》于始祖神话材料的运用涉及了神话与历史关系的三种形态,即神话的历史化,如黄帝;神话化的历史,如简狄、姜螈、女修等;历史的神话化,如刘邦等。司马迁于刘邦神化材料的处理表现了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描写则是司马迁通观思想的深刻体现;而殷、周、秦始祖感生神话的激情演绎,则是司马迁以历史感悟式的直觉把握,对始祖感生神话所显示的历史纵深处的真实性予以揭示。这乃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表征,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更包含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以补上古史资料的缺失,神话传说的采用与历史真实性的矛盾不可避免.总体看来,汉代初期的时代背景是取舍上古神话传说的客观原因,司马迁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经历及"爱奇"的情感倾向是其主观原因,而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总原则及主旨则是取舍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形下,司马迁在对上古神话传说的取舍中不失其"实录"精神,在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同时,首次勾勒出上古史的优美画卷,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读张玉春先生《史记版本研究》,发现其引用《玉海》一则材料时,没有正确理解所引内容.误以为材料中的“七史”包括《史记》在内,实则是指“嘉祐七史”。众所周知,“嘉祐七史”指《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后周书》五十卷、《北齐书》五十卷.与《史记》毫无瓜葛。由此可见.引用古籍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18.
“大一统”并非儒家学者的编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司马迁《史记&;#183;五帝本纪》,早在远古黄帝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大统一局面。因为:(一)经过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如炎、黄,、帝与蚩尤之战,炎、黄二帝之战,其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说明黄帝已经建立全国性部落大联盟,大统一不但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披山通道”,说明已经建立交通管理网络;  相似文献   

19.
论司马迁道德观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其所《史记》中,对道德的论述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总结了从三代至秦汉道德产生与变迁的历程,也揭示了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这对我们理解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搅乱了经生们只装有“圣人是非”的头脑。班彪、班固发难,斥之者固曰“轻仁义”、“崇势利而羞贱贫”,辨之者也只说传作者“实有见而发,有激而云”,个别肯定该传是正面文章的,必也证之以古圣人要言妙道。至晚近乃有以“商学”、“经济学”况诸者,或认为传之“序”可作一篇“经济史概论来读”(参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名家评史记》)。《管锥篇》论《货殖列传》,慧眼别具,将传载白圭语中仅见的四个字“仁以取予”拈出而道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