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三农问题"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因此重新加深理解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我们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解读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入手,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在这基础上得到一些启示并力求探索农业发展的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郁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29-13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主张,为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及根本出路、农村的稳定及发展和农民的积极性等三方面,探析了邓小平"三农"思想.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要求农业“走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强调要“从生产关系上解决”问题,“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出“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和“两个飞跃”的农业发展思想。这些思想全面推动了农村的小康建设,为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有五点启示,即必须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科教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地位的阐述以及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等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本性、实践性、前瞻性特点。今天,我们仍应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以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为突破口,通过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其务农收益、拓宽其非农就业渠道、科教扶农等措施,解决农民问题进而求得“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直关注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基本思想为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依靠制度和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三农”问题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要综合经营;农业发展靠科学,农民素质需提高;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解决农业劳动力富余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困扰党和政府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思想正是抓住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本质,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发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党中央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农"思想作了较深入、全面的探析.他们深刻认识到"三农"的重要性、"三农"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是邓小平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邓小平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农民生活的改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并强调发展农业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遵循农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进一步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论述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著名论断,并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重视农业;邓小平同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三农"思想;江泽民同志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提出了有关"三农"一系列思想,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Ogbu's (1988) “cultural model of success” guides us in understanding one's success through historical, cultural, structural (normative),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Perceptions of schooling and achievement are related and affected by these important factors. Therefore, this chapt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it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Background literature on South Korea, such as its demographics and history, is used to introduc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South Korean education. Finally, a brief history of Korean education provides a context for th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