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玲娟 《教学月刊》2006,(12):53-55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是当前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整卷150分中约占15%的比分。文言文阅读相对来说题型变化较少,主要从理解和积累的层面去检测,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中考语文的“抢分题”。又因为文言文阅读检测材料课内外兼有,往往是课内、课外各一段(篇),而即便是来自课外的阅读材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推荐篇目“程度相当”.适合学生阅读,而且常常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考查对课内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举例来说,《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嘉兴卷)》文言文阅读题:  相似文献   

2.
例说卷Ⅱ一、命题特点与考查方向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材料选文范围方面比较稳定,全国新课标卷Ⅱ近两年分别选了《旧唐书》和《明史》,而辽宁多出自《宋史》,全国卷范围较广;材料多为人物传记类,但不排除其他体裁和题材;2013年所选传主并非完全正面的形象,有褒有贬;测试题型分值稳定而有变化,如新课标卷Ⅱ将第5题对传主形象的理解改为文言断句。  相似文献   

3.
《论语》成语是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典范之作《论语》中能够找到明确来源和出处的成语。进入现代汉语语汇系统中的不少《论语》成语保留了强烈的文言特征,并且在骈偶化、古音、用字、用词、句法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具有文言特征的《论语》成语,是文言文学习者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高考试卷所选阅读材料绝大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今义直译,但在实词推断题中如果出现古今同义的释义,一般却是错误释义,因为这可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2007年江西卷第9题B项中的“完”释为“结束”、天津卷第11题A项“信”释为“相信”等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考试》2004,(11):105-111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中学教学的指南,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2004年湖北卷,从考点到题型,从结构到权重.无一不是遵循“两纲”要求设计的。与2003年全国卷相比.2004年湖北卷减少了一道词语题,增加了一道标点符号题;减少了一道文言文的选择题,增加了一道文言翻译题;Ⅰ卷由45分减至42分,Ⅱ卷由105分增至108分。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成语语约义丰,表意准确而生动,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每年成语题都会准时出现,可见成语考查被看重的程度。而成语题得分率向来不高。不少学生觉得记忆成语耗时费力而又容易遗忘,花了工夫却成效不明显。确实,到了高三再死记硬背,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来不求甚解的生硬记忆也难以达到准确运用成语的最终目的。所以成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靠平时积累。  相似文献   

8.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随着传统文言篇目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增加,对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笔者结合文言文《北冥有鱼》的教学,以王荣生教授“一体四面”的文言文教学理论为方向,以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实词的解题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 1— 6册课本中的文言实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化大,学生能完完全全掌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 ?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学生是有帮助的。  一、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 1998年高考第 16题“冀得一归觐”中“觐”,中学自学课本中仅出现过一次 (《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考生…  相似文献   

10.
【指点迷津】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部分,熟记并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一篇文章之所以读不懂,关键是不知道文言实词的意义。文言实词意义的积累,在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每一堂课。文言实词意义往往不是一个,在实际使用中还有临时意义,因此明确文言实词的意义非常重要。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依据课本,夯实基础。课文中的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而高考文言阅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绝大多数曾见之于课文。所以考生应熟读甚至背诵课本中的重点文言文篇(段),培养语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熟悉实词的相…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一、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通过诵读,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三、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或工作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忆课内外学过并且大致知道意思的成语。教学过程:一、成语引路,温故孕新。1.成语接龙。根据班级实际,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以说出成语多者为胜。2.成语释义。从学生所说的成语中,选出最能体现白话与文言的区别、又便于学生解释的某个成语,让学生说出字面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近年来,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的模拟卷、高考卷根据新"考纲"精神将原先的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题改为文言虚词题考查,就是对文言虚词采用直接考查的办法进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对"考纲"规定的"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学习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做文言虚词题能力的训练。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虚词多解",即课文中同一处虚词的用法,不同资料、不同  相似文献   

13.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着眼文言文阅读积累,重点介绍了文言文实词的积累记忆方法:借助成语记忆法、本义勾连法、顺口溜记忆法、例句记忆法、集中处理法,以期指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有11套卷专门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而重庆卷和湖北卷则是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的,上海卷和湖南卷则是放在翻译题中考查重点虚词“以”和“之”。今年所考虚词基本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文言语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学习《两小儿辩日》时,采用质疑、炼字、品读、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经典文言作品,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魅力,更有利于文言作品的学习,更有利于文言语汇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比喻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超越前人,获得比前人更丰富的知识。而我认为,这句话本是比喻一个人只要学习,他的水平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8.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笔者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理解和记忆文言字词,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存在困难。《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认为“目前初中汉字教学停滞不前,处于混沌状态”,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学中“只注重字音、字形的读写,而忽略了字义的理解”,指出“汉字教学,应根据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点”,建议教师“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2]。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想 1.高中语文第四册共两个古代散文单元(第五、第六单元),学习这两个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首先应从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20.
丁爱华 《广东教育》2006,(10):49-51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没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