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现代派小说鼻祖、表现主义文学先驱的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独特的“卡夫卡式”的艺术世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自我心理分析色彩,其创作中的心理障碍与语言障碍也十分突出。对其创作中的心理障碍与语言障碍探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及文学有着内在的渊源,其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和韵味。文章概述了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的成因,并以《聊斋志异》与“庄周梦蝶”为例,揭示出卡夫卡创作中“人变成甲虫”这一反映人的异化的艺术特色,正是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吸纳。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欧洲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卡夫卡创造出一种把荒诞无稽的情节与绝对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现实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反映出精神危机时代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诚惶诚恐的痛苦体验,使其作品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荒诞与惶恐”情结.卡夫卡通过它去再现生活,站在生命本体的立场之上,思考人类的处境与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在“荒诞与惶恐”背后透露出他直面现实之后所作出的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理性追求,进而让自己的作品承载起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就是作家认识艺术、模仿艺术的中介 ,是作家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那种不注重作品阅读的现象实质上是浮躁文风的表现 ,是不利于文学的繁荣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奥地利的表现主义小说家弗朗菲·卡夫卡(1883—1924)的《变形记》,是一篇有着浓厚存在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在现代派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篇小说写于1912年,是卡夫卡早期的作品,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于该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之中,通过晦涩的象征手法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的某些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篇“存在主义”小说的经典性作品。现代派文学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论思潮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派文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荒诞”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荒诞”方面成就斐然,卡夫卡、萨特、贝克特等是这一文学潮流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人的绝望和孤独、理想的虚无、存在的荒谬等方面,具有深刻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荒诞派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出现危机而反思“存在”的结果,它具有批判、揭露、救赎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内涵丰富、深刻、复杂而深奥,所有这些特点又反射出作者性格的矛盾性和人格的多重性.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在卡夫卡作品中却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尤其是"母亲形象"反映出卡夫卡对女性的多层面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正>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阐释“文学阅读”旨在指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常识、文学联系和自我想象,实现对于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最终拥有个人文学阅读表达经验;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特点,评估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特点,提高艺术品位;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跟随阅读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建立对于自己更加适合的表达方式,并且最终模仿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卡夫卡的思想及小说内容和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比较分析,初步了解卡夫卡小说和我国文学中某些相似相近的思想及创作,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卡夫卡的小说,为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帮助,从而为学习西方文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一千个者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首先是讲文学鉴赏者具有主观性。由于鉴赏者各自的水准不同,诸如性格、经历、学识、修养及美学品味不同,必然会造成鉴赏结果的差异。对同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心中产生不同的状态,对同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在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具有深意蕴藏的语言行为在心中产生不同的理解等,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行为总是自己的阅读,会带上主观印迹,这就是文学鉴赏的主观性。文学鉴赏主观性也包含一种状态我们称之谓“艺术再创造”,即作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一切说白,就迫使读者进行艺术的创造。这话可从几方面去理解,(一),文学是流动状态存在的,文本的出笼并不代表文学过程的完结,而必须借读者的阅读才能使过程完整,作家的创造只有和接受者的创造结合才能成为艺术。(二)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只有借读者的阅读创造才能呈现出作品的形象。(三)作家的创造总留有许多的“空白”往往是作家的意识动机和创作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从这些“空白”处读者才能读出真意,如中国绘画理论的“计白当黑”,空白处往往是作家真心着墨之处,必经读者的创造才能发现。(四)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感情随之波澜起伏,也随之得到宣泄或补偿,情节是起是伏,人物是好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台柱,他以独特的艺术风彩,扣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前者是表现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后者所运用的创作方法比较驳杂,据郁达夫自称是“新旧浪漫主义”。他们二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卡夫卡仅长于郁达夫13岁,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小说创作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卡夫卡的表现主义与郁达夫式的浪漫主义实际上同属于浪漫抒情的大家族。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有了发展,促成了西方一系列现代主义,而本来有“新浪漫主义”成份的郁达夫,后来并没有增加这一方面的文学因素,相反却逐步走向现实主义。这种文学现象是耐人寻味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新文学中浪漫主义这一流派的变化,同时有助于我们对新时期的一些文学现象作出正确评价。一  相似文献   

13.
谷风云  郑雨 《文教资料》2006,(24):87-88
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主潮“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主义文学大师。通过其长篇小说《诉讼》,读者都可以立刻看出卡夫卡自传式的影子——生活充满苦闷与挣扎,无助地寻求解脱之法,最后却被迫向生存低头。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义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已形成思想定势,一谈主题,就着眼于作品的客观属性.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等等.这些惯用说法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再持此观点,就失之于片面了.我认为小说主题不单单取决于信息传递者——作者的创造,体现其主体功能,还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读者的阅读,显示其再造作用.不错,作者的创作,由于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和作者的主观性,已使小说的主题不单一了,这是事实.然而读者的阅读,由于是从各自不同角度确立“主题”范围的,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使主题复杂而多义,也是事实.而且是一种科学的解释,其根据来自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诚如《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所说:“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的创作有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这来自于其关注现代西方人精神生活的思想内涵。卡夫卡的艺术张力具有独特的结构 ,他将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状况“图像”化为悖谬的逻辑关系 ,浓缩成现代寓言 ,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 ,其艺术张力朝着未来不断地绵延下去  相似文献   

16.
迷雾般的悖论——解析《饥饿艺术家》中的小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岑 《文教资料》2009,(18):8-9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始终散发着永恒的解读魅力.本文立足于卡夫卡的经典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将感性阅读与理性分析相结合,通过解读这篇作品中表现出的可能性、隐喻、悖论等重要的特征来进一步完成对卡夫卡小说理论的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好小说 ?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 ,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 ,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 ,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 ,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 ,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 ,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 ,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 ,很陌生 ,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在传统的小说中 ,最…  相似文献   

18.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文学鉴赏虽然以对作品中的形象的具体感受作为开端,但它决不是纯感性的,而是读者通过阅读,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积极地活跃起来.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诗歌、传记文学作品时说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这就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领会和把握作品的“神”,读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和理性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文学鉴赏中的感受、体验,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在理性认识制约下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上、美学上的卡夫卡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已有的对卡夫卡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作品的"异化"主题上,本文拟从艺术形式的创新上,把卡夫卡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比较,从而分析卡夫卡小说中显示出的巨大创新:其一,在叙事重心和艺术视野上的转向,由公众化转向私人性;其二,叙事艺术手段的革新,多用隐喻和象征;其三,具体到操作层面,人物是非典型和反主角的,情节是细节真实和整体荒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需要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又把语言艺术称作“想象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